社群和社区有什么区别:
社区是陌生人社交、弱关系,重度依赖管理者(版主)的组织,个体进入社区主要目的是看内容,写作者则获得名声。
社群是熟人社交和强关系,社群能实现自组织、自运行,个体进入社群是为了获得人脉,建立信任。
社群是将用户基于共同需求或者共同目标而聚拢在一起所形成的一个群体。社群,在这里指有共同属性(如爱好、地域)的人群集合。社群运营,就是鼓励用户去自发组织社群,由官方给予授权、宣传推广、物料礼品和管理培训等支持,引导社群用户在产品上有持续和多频的活跃。
做社群的目的是什么?用户的痛点是什么?不建社群是否可以解决用户痛点?不建社群(资源置换)是否可以触达到用户?
社群不是简单的QQ/微信群,也不是非得在线上,更不是围绕某个核心人物打造这个社群;
“社群运营”它是不是当下最有效的运营工具,是由公司所处阶段、产品形态、用户场景、运营目的决定。切忌什么都还没想明白就开干了,还定一大堆“用户新增量、转化率、复购率、活跃度、活动举办次数、朋友圈点赞数”的社群运营KPI;必须结合自己的商业闭环来设计顶层的社群运营体系,而非用战术勤奋来掩饰自己的战略懒惰。如果单从转化率来说,社群的转化率并不是很高,但是运营花费的精力和实际成本越来越高,与其他传统的比较直接的营销手段相比,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从产品运营的角度,社群运营的目的、拉用户的效率和质量、差异化的活跃手段等核心环节才是思考重心。不同类型的社群、不同的运营人员,不同的资源,都会产生不同的玩法。如果把社群当做独立产品来看,分为三点:决定产品形态(QQ群、微信群、社区)、获取用户(快速、量化)、运营手段(满足需求、可持续、转化率)。基于这些思考,剩下的是利用资源,还有你的特色。
其实一个优质的社群离不开三个要素:好的激励制度、内容创造者、优质群管理者。社群的核心价值还是在于群友的质量,以及他们的分享主动积极性。社群内的原创内容最后可以整理出书,拔高社群的高度,在每个章节标注内容的创造者,给内容创造者名和利。社群活跃度是衡量一个社群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标准,通过建立社群激励机制,提升社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加社群的内容产出,使社群能够不断为社员创造价值,健康有序的发展。
让社群持续活跃的办法:
1. 社群的严格门槛;
2. 持续的干货输出;
3. 线上线下活动结合;
4. 培养社群用户的身份认同感;
5. 社群内部利益共赢;
那群管理者工作职责:群管要负责从开始的需求整理,根据群友资料库找到合适的人进行沟通,在不影响对方的情况下促使对方给出解决方案,并且要将解决方案具体化,有深度。然后在每周的一次问题解答的时候,做好活动预热,让大家踊跃参与。最后将产生的内容去除无效信息整理成标准化文件给全员共享,节省大家的时间,提高大家价值获取的效率。
群管的KPI:必须得给群管设置KPI,KPI主要指标就是参与回答的人数,以及内容质量,在这种激励制度下足够让群管把这个事情做好。
随着社群的日益壮大,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多群运营大大增加了运营人员的工作强度;群里的用户总是会不定时的需要运营人员答疑(包括非工作时间);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多,社群变得龙蛇混杂,变成了广告群、微商群、吐槽群,完全超出运营人员的掌控。
社群运营四个步骤:
第一步:构建核心的价值观定位,包括粉丝定位群体、社群定位;筛选出那批认可社群价值观的用户,通过以点带面来影响后期加入的用户,形成良好的社群氛围。记住,社群用户不再于多而在于精,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第二步:培养意见领袖,形成规范的制度和管理;意见领袖KOL的标准是通过内行(深度了解产品)、联系人(有丰富的人脉资源)、推销员(有强烈的说服力)这三个维度进行甄别进行考核。
这些意见领袖KOL能代替运营人员,在新成员入群的时候向其介绍群规,帮助运营人员进行日常的社群管理,减轻运营人员的负担。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来自于用户群体:一能让其他用户觉得他们是一伙的,更有信服力;二具有标杆作用,如果这些KOL能获得某些特殊待遇(比如说产品周边纪念品、工作推荐这种,记住待遇一定要避免物质性太强,最好不要直接发钱,一是成本太高,二是一旦纯粹为了利益而服务,KOL变质的可能性就大大加强了),往往能激励其他用户往这方面发展;
第三步:定期举办线上线下活动,培养用户行为习惯及增加用户粘性;这种活动可以是线上的,也可以是线下的。比如说像运营研究社这类学习型社群,每周二会组织专题讨论会、每周四进行专人分享,这些全都是线上的活动。这种定期活动的优势在于,可以培养用户的行为习惯。原来,每周二周四就是研究社的活动日,那每到了这两天,他就会习惯性的在特定的时间,守在社群前面。
在活动的选择上,我们初期一定选择“轻、短、高频”的活动开始做起,这样更有助于用户粘性的快速形成。好比像小米就一直以来为他其核心的“米粉”用户们举办线下聚会,牢牢的抓住了这批高价值用户的心。
第四步:使用第三方工具提高社群运营的效率;不然再运营几个几百人的社群的时候,其难度可想而知。大家可以使用小U管家,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管理自己的社群:包括签到、活跃度、群聊天精华整理、群任务发布等,一步了然。如果有些社群要做群分享,除了直接在微信群语音分享,也能通过千聊这种第三方直播工具,或者用喜马拉雅的转播、一起学堂。社群数据分析产品,微信群多群管理的数据BI分析:群绘,从事社群、社会化电商和用户运营领域的解决方案设计、服务实施与行业研究。
社群线下活动的运营工具:
1.创客贴(PC版)
很多线下社群活动的海报非常难看,如果能把海报做得好看一点儿,那么马上就可以脱颖而出。
创客贴是一款非常棒的海报制作平台,线下海报,微信主图都可以快速搞定,而且非常好看。
大家扫码可以注册。注意这是PC版,要在电脑上使用,不过它有一个iPad版本。
2.watermark(APP)
大家在做线下活动的时候都会拍照片。好的照片可以刺激用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起到宣传的作用。
如果照片上没有任何社群组织的宣传,那么用户只是在宣传自己而已。在照片上加上一个好看的宣传水印是个很棒的选择。
但是,如果你用手机照相,然后再到电脑上去PS加水印,那么效率就太低了。你现在可以用watermark这个APP直接给活动现场的照片加上宣传水印,非常方便。
3.多人相册(小程序)
这是一个小程序。它有效解决了我们分享社群活动照片的诉求。传统的分享方式是直接把照片发到群里。
这样分享的缺点是,如果有很多人都在拍照,那么这些照片都发到群里,大家下载储存这些图片非常麻烦。
现在有一个分享效果更好的工具就是小程序“多人相册”。你可以建立一个相册,然后让参加活动的人把各自的照片全部都放到这个小程序里面,这样就非常方便。
因为方便,所以这样更能刺激参与活动的同学进行二次分享,从而起到社群宣传的作用。
4.录音宝(APP)
分享类的线下活动,组织方都会总结分享者的发言,以便后期整理成文字稿。
推荐“录音宝”这款APP,可以大幅提升记录效率,而且它支持把音频转为文字,效果还不错,
它还支持音频打标记录的功能,这样可以大幅降低回听精彩发言的时间。
说完了社群运营的线下工具,我们再来说说线上。利用哪些工具可以提升线上社群运营的效率呢?
5.头条号(PC版)
现在微信公众账号的流量红利已经没有了,拉粉成本节节攀升,但是很多人又要拉粉怎么办?
今日头条这类平台都有主动推荐的功能,会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推荐文章。这样你就不需要考虑拉粉的问题,还可以通过今日头条上的文章给自己的微信号导流。
6.简书(PC版)
简书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写作平台,可以通过投稿获得首页推荐,这样也可以获得不错的流量。
提醒:如果你在导流的时候,是导入到自己的个人微信号上,那么导流效果会比微信公众号更好。
7.小鹅通(PC版)
这是吴晓波老师投资的平台,也是“每天听见吴晓波”的技术支撑平台。现在已经全面开放,你可以和吴老师一样,利用这个平台完成知识变现。
小鹅通在构建付费专栏,在线音频分享方面有很棒的技术支撑能力,有相关需求的社群可以尝试使用这个平台。
8.小密圈(APP)
一个付费加入的朋友圈,非常好用。我自己已经用了一个月,非常方便,体验也很好。
这里不过多介绍,欢迎加入我的小密圈体验。
这里再说明一下,小鹅通和小密圈并不冲突。小鹅通更重付费专栏,对内容生产的要求高一些。小密圈更重粉丝变现,分享付费朋友圈,回答粉丝问题等。
目前社群运营的现状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描述,产品型社群和功能型社群。
产品型社群
1.社群功能化(豆瓣、脉脉)
2.功能社群(我厨网)
其中豆瓣为主的产品,功能上就存在社群,其主要目的就是增加用户粘性,增加社交需求,这也是延缓社群衰老的技巧;而功能社群,我厨网会将第一次购买的用户拉进群,并不断增加,每期会发布产品链接到群内,促进其二次购买,把社群当作功能来去做。
服务型社群
1.社群服务化(馒头商学院)
2.服务社群(运营研究社)
其中,馒头商学院就是把社群当作成个服务和流程,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群,加入社群之后加上线上的宣讲,伪社群但是达到了产品运营上的需求;而服务社群其实就是把社群作为一个服务性的产品,更好的进行业内交流,并不断进行内容产出,服务于社群,达到一个社群运营的目的。
总结:社群运营门槛不高,但是真正运营好的却很少,社群的本质是需求,如果没有解决价值和需求问题,之后的运营、变现问题也很难解决,唯有把根本问题想透了,其他一些“术”也就好实现了。微信社群,先有强管理、后有强关系!
总结一下社群运营的关键点:
参与感:签到、积分、讨论、分享的方式;
组织感:定义规则、如何调动众帮(互相帮助)、众利、众筹;
归属感:如何通过线上线下活动促进交流和聚会;
仪式感:自我介绍、爆照等增加仪式感。
社群大概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存在:
一、产品类社群,比如为了产品的测试、上市、运营所组建的用户社群。像我们都比较了解的小米、魅族等,都是由此发展而来,从产品升华到了精神层面,有了为发烧而生的手机的价值观的主张。例如:牧马人车友会,也是类似的道理,这个是由于发烧友自组织,自运营的一个组织形式,产品只是一个连接的入口,衍生出一种自我挑战,追求自由的文化精神。
二、人格类社群:这类社群是由一某个人物为核心,个人魅力为载体的形式做输出。比如,我们知道的很多明星,像吴奇隆、刘诗诗、TFBOYS、的粉丝群。还有像罗振宇、吴晓波、宗宁的大熊会等,围绕着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精神领袖、意见领袖创建的社群组织,前提是必须有一个灵魂人物,凝聚一群忠实粉丝。
三、社交类社群:它是以成员之间扁平化来运营的组织,围绕社群内产生的线上或线下的社群组织。例如:百度贴吧、QQ的兴趣部落只是一个社区,但是里面会有一些运营的不错的细分贴吧、部落得话题等;还有很多在微信群里出现的读书、健身、夜跑、演讲等等,形式的社群组织,有着较为规范的社群运营制度,等级制度等。
四、情感类社群:这类社群是以情感链接为纽带,将成员融入到一起的一个社群组织。例如:同乡会、校友会、同学会等形式的自发性社群组织,这里只有极少数能算是社群,大部分还是群的概念。群员之间通过多种形式的聚会、活动、互动形成一个社群的内部文化。
五、空间类社群:这类更多的是以地域、空间来形成的一种小范围的社群组织。例如:小区业主群,同城聊天群、同城女子车友会等形式。这类社群相对覆盖的人群主要以空间为主,属于相对松散型的社群组织。
六、直销类社群:这类社群围绕的是业务型、分销型而创建的社群组织。例如:一些微商的三级分销商城、代理、所谓的股东众筹,然后让你分销产品形式逐渐的社群,这种是目前最多的“伪社群”组织,说白就是一个卖货群,没有过多的其他文化、共同价值观的输出。
社群有那种商业变现形式:
社群有5种变现方式:产品式、会员式、电商式、项目式、众筹式。
产品式:变现模式就是直接以产品为导向,社群通过对产品的不断更新来变现。类似秋叶ppt,就是通过不断开发新的课程来产生直接的回报,课程就是他的产品。
会员式:是通过直接收取会员费达到变现的目的,类似罗辑思维。
电商式:是通过销售商品的方式实现变现,也是以罗辑思维为代表。
项目式:是通过各种项目协作,然后推出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众筹式:是利用社群的精准粉丝特性发起众筹。
我们在运营一个社群,不同阶段一定要采取不同方式,如果不这样做,可能社群就难以长期存活。在建立社群之初,我们就要有社群的生命周期的预估,不同发展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运营方式;
初期阶段,社群用户自然增长,不增加运营成本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社群的基数
成长阶段,只关注一些有潜力或者高速成长的社群,并投入一部分公司的精力来帮助他们推广和曝光;
核心阶段,也是产出或者精英阶段,只维护重点的社群,遵从二八原则,激励这些社群来扩散和最大化;
社群中后期运营,可能会遇到三个问题:1、人数增长变慢;2、管理成本增加;3、缺乏产品落地;
如何做好社群运营?核心价值定位->有效引导(群规引导,人工引导,活动引导)->规模控制(沉淀核心用户、内测用户,社群精细化运作、提炼社群价值)
运营的建议:
1.如果你的社群一直半死不活,有时候不是你的运营能力不行,是你的魅力不够,建议挂靠一个大IP或者死磕自己成为IP;
2.社群运营不再是建一个微信群那么简单,也许你需要有一幅清晰的用户画像;
3.不管是小程序来了还是又多了个平台,不要着急进入,也许并不适合你,用户在哪我们在哪准没错;
4.社群运营其实不难,做好“社交+信息+产品”的场景构建决定社群寿命;
5.与其去运营一个群,不如想办法激活用户参与到内容的生产、产品的研发制造、品牌的传播与创新上;
6.社群运营已经到了深度运营的阶段,过去求用户规模、裂变倍增的做法恐怕要到头了;
7.社群变现不需要设计,做好三点变现自来:精准用户的筛选、适合用户的体验、令人尖叫的产品;
一个社区/社群从无到有到成熟起来,我认为其成长路径里有这么几个关键节点:1)初始化;2)信任感与价值确立;;3)去中心化,社区成员之间关系网的构建;4)社区的“自生长”。
构成社群五要素:
第一要素是同好:决定了社群的成立。可以基于产品、行为、标签、空间、情感、三观
第二要素是结构:决定了社群的存活。包括组织成员、交流平台、加入原则、管理规范。
第三要素是输出:决定了社群的价值。知识干货、咨询答疑、信息资讯、利益回报。输出还要衡量群员的输出成果,全员开花才是社群,如果仅仅一枝独秀,那还是粉丝经济路线。
第四要素是运营:决定了社群的寿命。运营四感:仪式感、参与感、组织感、归属感。
第五要素是复制:决定了社群的规模。一个社群如果能复制多个平行社群,会形成绝大规模,思考是否已经构件号自组织?(是否具备足够人力、财力、物力);是否已组建了核心群?(种子用户,引导社群良性发展);是否已经形成亚文化?(大家的风格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