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社群用户最基础的动作是阅读(看)和发表(写),以及互动(点赞、社交),这几乎占了整个社区/社群功能的90%以上 -----《小群效应》
大量产品,对内容有喜欢(或点赞)和收藏两个操作。内容可以是图片、视频、文章,或者UGC生产的发言、评论、动态。相比写文章和自建主题耗费用户的时间精力,喜欢和收藏操作成本更低。场景被激发,大部分用户不吝惜作出这两个操作。用户运营目标之一,也是在这些轻互动用户中,找出更加活跃、更有内容生产能力的,引导他们往门槛更高行动,比如发帖、评论或聊天。虽说基础功能,只是对同一个内容,既可喜欢、也可收藏,它们有什么不同?不同类型产品,收藏心态有什么不同?所有输出内容的产品,收藏和喜欢是标配吗?
对同一内容,收藏的用户和喜欢的用户,心态会有不同。首先他们对内容的意图不同。收藏的工具用途更强,类似信息整理:将内容保存,之后用以二次消费和获取更新。二次消费时可以用它们来回顾、学习、或资料库,具体用法千差万别;获取更新会让用户获得新互动或新内容,以保持对该内容下信息的持续获取。相比之下,喜欢的工具用途不明显,更像是当前情绪的表达,操作时心理成本低于收藏。因为是个很轻的操作,对内容点喜欢时,大部分人也不会期待回顾自己给谁点过赞。
其次是互动关系不同,操作一次收藏或喜欢,会有三方参与:作出收藏/点赞的人、内容生产者、内容本身。收藏与内容本身关系更大,它偏向抛开内容生产者,单方面将内容整理到自己信息库内,有些“据为己有”。有时出于工具用法考虑,收藏者甚至不希望和更多用户产生互动,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收藏过某个内容。喜欢,是向内容生产者本身发出互动、产生连接,表达对人的赞许和认同。犹如鼓掌,出于礼节或发自内心,用户在点赞过程中,通过对他人认同,来维护塑造自己的形象。这样心态下作出的操作,也不会遮遮掩掩,不想公之于众。
收藏还会带来信息再次整理,促进对内容二次消费,这取决于产品内容本身是否有收藏动机和频次,以及运营策略。如果产品策略是通过UGC将最小内容单元再度聚合,将整理过的信息给到用户。通常做法是收藏+自定义收藏夹,比如网易云音乐的歌单、知乎的收藏夹、豆瓣的豆列。各种二次加工信息在App产品之外早已广泛存在存在,从杂志中各行各业排行榜、到名人推荐十大必读书单,到自媒体好物种草文章。它们降低搜索成本,从而内容消费门槛,也满足用户从同一主题获得持续内容更新。收藏夹/播单/清单的存在,比如内容单元本身更能满足收藏的工具需求。有人帮我整理好了信息,伸手可得我想要的信息。
只是,普通用户中,有多少人会做这种二次聚合内容的UGC?知乎收藏夹,大部分关注者寥寥,即刻非官方主题也是门可罗雀。UGC问题是,二次整理的人在用户中比例多大?加之UGC往往为自己生产内容,往往考虑取悦自己,无动力或精力维护面向更多人的内容。如不碰巧或生产者本身号召力强,大部分UGC无法吸引大规模的互动者。歌单、收藏夹、豆列生产如此,短视频、公众号文章也是如此。
UGC收藏夹的二次消费,不同产品,对其依赖度不同。如果对内容单元本身有备忘、种草、囤货这类强回顾动机,收藏本身重要,收藏夹也更适合二次传播消费,诸如豆瓣和小红书。而依托段子和视频而建立的播单,内容单元本身更新迭代快或相对更少的二次消费场景,让其收藏可有可无。大部分产品中的内容,如图片、搞笑段子、朋友圈、匿名广场,并无很强收藏动机,就算收藏过后,回顾的场景更是少之又少。诸如买书时想着这本我会看、那本我想看,最终只留墙角沾灰。
收藏和喜欢,互动所产生数据,也可以作为对内容的评价,用以流量分发,比如推荐或排序。只是,在收藏本身低频的产品中,收藏度这个权重该有多大?收藏度数据如果以加入收藏来计算,那收藏少,访问比例收藏夹更少的话,收藏度背后代表什么行为、心态、以至内容需求?喜欢,更真情绪表达、更低操作门槛,更容易收集到足够数据,来反馈给内容,做算法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