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北京6月份爆发了疫情,学校又放假了,孩子们重新回到了家里,这对于部分家长来说,是艰难考验的又一次来临。
假期中,在家里,孩子的本性暴露无疑,相当一部分孩子自制、自理能力比较差,作息不规律,作业不认真完成,上网课偷偷用手机打游戏,浏览与学习无关的网页,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焦虑无比,忧心忡忡,孩子这样,软硬兼施都不行,将来可怎么办啊,我都愁死了。下面看看连岳老师的分析:
这焦虑可以理解,父母希望孩子有远大前程,最正常不过了。但怎么对待这焦虑,却能区别出高下,坏的教育者,希望迅速将焦虑传递给孩子,他们大吼大叫、讽刺挖苦、消极否定,发泄完了,自己情绪得到缓解,孩子有变得更好吗?
没有。理论上更不可能。
一次否定对人心理的杀伤力,要通过多次肯定才能复原。如果否定性是常态,那意味着肯定很少,或几乎没有,复原的可能性就变得极小。
处于这种环境的孩子,并不是一定会毁掉,有些孩子的生命力超强,再加上一点运气,也能长得不错。但在否定性环境里长大的孩子,被毁掉的可能性大得多。
你焦虑,否定孩子,孩子紧张,表现差,你更焦虑,否定升级,孩子更紧张,表现更差。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毁灭过程。
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不害怕生活中每天出现的压力与烦恼,一件件解决就是了。你不会把焦虑传递给孩子,指望他们替你承受。
举个极端的例子吧,如果你的孩子天生有重病,一辈子无法独立,需要你的照顾,你会抛弃他吗?绝大多数父母会接受这个命运,承担起责任,他们不可能天天责怪孩子得了病,没出息。与这样的孩子比,你的孩子成绩一般,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你有什么理由不接受呢?
明白了道理后,更难的是,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为了使类似许多无所谓的焦虑不再增多,提如下两个建议:
第一,把目光多聚焦在父母自身上,这样就没有时间更多焦虑自己的孩子。
将自身与那些成功的父母比比看,与他们还有哪些差距?在有生之年追赶一下呗,追不上是大概率。但这并不可怕,这就把对孩子的注意力,更多的转移到自己身上,对孩子的焦虑就会少一些,你不传递焦虑,至少没有副作用,孩子最起码能自然成长,卢梭说:错误的教育比不教育更可怕。
有个好朋友,有次和我聊到这个话题,说,孩子,我当然会尽力,但教育不是尽力了就一定有回报,他能力一般,我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的,因为我能力强啊,会给他很高的生活起点,不愁房子不愁钱,他生在我家,是他的幸运。
这话虽然财大气粗,一般人听了不舒服。但道理是对的。
父母有能力,把自己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传递给孩子,他往往也有能力,即使没有,父母的能力让他有好的起点和保护,所以,没什么可焦虑的。
父母没能力,你的价值观与方法论,连自己都拯救不了,能不能传递给孩子,完全不重要,不传递,无为而治,效果反而更好,也没什么可焦虑的。
当然,没能力的父母往往不承认自己没能力,总认为是社会亏待他。所以,知道自己没能力,其实也是个能力,是一个大进步,至少你不会怨天怨地,你可能就安心为孩子烧个小菜,陪他聊聊天,反而有了好父母的模样。
第二、对孩子再乐观一些,再耐心一些。
实事求是的说,每一个父母都想做最好的父母,现实中的父母,绝大多数也都在这样做了。如果透彻理解了这一点,我们该尽的努力,尽完了,该给孩子花的钱,花掉了,那就没有什么遗憾了。尽人事,听天命,这样说不是太消极,从人类发展的大的历史看,个人的努力对生活水平影响是很有限的。
随着孩子不断的长大,大概率慢慢的会懂事,父母最大的问题是悲观急躁。好像是一天没做作业,孩子就会马上变坏,好像疫情期间,网课上的不好,就决定了孩子整个人生。
放心,孩子将来活得好的。你我皆凡人,我们也活得不错。我们的父辈祖父辈,其中不少,聪明过人,也就为温饱挣扎,一生艰难。
活得好不好,个人的努力是次要的,时代最重要。
无论有没能力的父母,传递焦虑都是最差的教育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