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发某平台一首作品。
七律·心愿
韵选拈来十一尤,诗成深恐绪淹留。
但环孤处黄昏立,又忆当时白水游。
桐叶三凋伤玉佩,江楼几卜问银钩。
再题红萼徐开日,雁趁东风访我不?
这首是我去年十一月份创作的作品。
谁料想,一大清早醒来就看到有人在这首诗的评论区发给了我这个。
不 尤韵,平声 (fú):音浮。夫不,鵻也。亦作鳺鴀。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
不 有韵,上声 (fǒu):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
不 物韵,入声 (bù,bú):与弗同。今吴音皆然。
不 月韵,入声 (bù,bú):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
除了发了这个没有其它半个字。
我就有些莫名其妙了。
发这个是说我诗中用的这个“不”韵,有不当之处,还是有别的什么用意?
猜测再三,才明白人家的意思是我用的这个“不”韵肯定不对,拿这个“不”韵的解释来证明我的错误。
不禁哑然失笑。你这大清早的,原来是给我科普知识来了,并特地还找来资料进行指导吗?
人啊,凡在做某件事情前,尤其是证明别人错误前最好自己有个谱有个明确的答案,方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吧。
他能找资料来证明,那我也能找资料来证明。毕竟,事实胜于雄辩不是?
作者:王洋
举头把酒问明月,许我乘风归去不。 句出自:和谹父楼字
作者:郑刚中
试遣长髯伺烟际,望中李郭亦来不。 句出自:宿长芦寺下四绝 其一
不知千古云间梦,梦见山前虏马不。 句出自:和江虞仲华山二绝 其二 陈希夷无忧木
虽令羽割大河水,分得人心两处不。 句出自:鸿沟
作者:史尧弼
此间有句谁堪话,五百真人今在不。 句出自:题南岳方广后洞五百罗汉所居二绝 其二
作者:杨巽斋
香案净瓶安顿了,还能摩顶济人不。 句出自:佛手花
作者:朱槔
西南山好君知不,一见全胜读异书。 句出自三山次郑德予韵 其一
作者:杨长孺
拔地齐天可上不,倚岩危栈半空浮。 句出自:小飞来亭二首 其二
大家看到没,这都是古人诗作中带有“不”韵的句子,我只选了万千中之几。
这些证明的足够了吧。我就想问,古人难道还不如一个现代人会使用这个“不”韵吗?
这位仁兄的指导,只能充分证明了一个成语:才疏学浅(嗯嗯,可惜了这么个好成语,本来是多用于某人自谦的话。)
他发的那个“不”韵的解释,其实,是很古老的一种解释,他呆板地延循了这个看法,根本没有注意到,随着时代不断地变迁和发展,许多韵已经有了其很大的变化和宽限。
就拿我们现在创作古诗词所使用的平水韵,就是通过几代人不断整合的结果,已非初时范本那样,对每一个韵有详细的划分和使用规范。所以,时代一直都在进步,某些韵有了新的用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再多说几句。
我常对作古诗词这一块希望精进的朋友说,要想写好古诗词,首先你得多读点古人优秀的作品,多琢磨琢磨古人创作作品时是怎么构思立意、怎么遣词造句的。
这个提议不是让你刻意去模仿古人的作品,而是去学习、去了解、去领悟。当然,我们在创作时还是不要过于泥古,应合宜地结合当下的心态和感受,从来创作出属于自己优秀的作品来。
多学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