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7·12-1
【原文】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白话】孔子说:“乡里中的老好人,这是贼害道德的人啊。”
【思考之一】什么是乡原?他的特征与危害?
什么是乡原?“原”同“愿”,谨愿。或谓“愿”为“善”。指乡邻中的好好先生、老好人。钱穆先生曰:“乡,其群鄙俗。原同愿,谨愿也。一乡皆称其谨愿,故称乡原。”“乡”是鄙陋、粗俗的人群居的地方,即普通人住的村落。因为他们没有受到圣贤的教化,缺乏正见,乡原容易在此处盛行。“谨愿”即谨厚、诚实的人,就是大家眼中的善人、好人。因为一乡的人都称他是善人、好人,所以称之为乡原。
《孟子·尽心上》中,孟子给“乡愿”的定义是:“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也。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生在这世上,就依照这世上的流俗来做人,只要大家说我好就行了。这样遮遮掩掩地来讨好世人,就是乡原了。
对于乡原,孔子为什么称他为“德之贼”?孟子说:“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对于乡原,要批评他却举不出具体事来;要指责他却又觉得没什么能指责的;与世间同流合污,平时似乎忠厚老实,行为似乎清正廉洁,大家都喜欢他,他也自认为不错;但不可以与他一同学习而入尧舜之道,所以说他是戕害道德的贼人。
朱子《集注》曰:“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愿称。夫子以其似德非德,而反乱乎德,故以为德之贼而深恶之。”因为他与世间同流合污,讨好所有的乡人,因此称之为乡原。乡原的所作所为,看上去像是在行仁德,其实不是仁德,这反而搞乱了仁德。这如同贼一样悄悄偷走了我们的仁德,或者说戕害了仁德。因此孔子深恶痛绝之。
刘宗周曰:“乡原之名,自孔子始立,盖指学圣人之道而伪焉者。其托迹近于中庸,最足以当乡人之好,而其阉然媚世之情尤令贤愚尽厌,故其谨原之称始于乡人,终述于天下,后世所谓一乡皆称原人无所往而不为原人也,则一谓之乡原而已矣。”
对于乡原的危害性,孟子又举孔子之言,说:“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孔子一口气说了六种要憎恶的似是而非的东西。譬如憎恶莠草,因为它似苗非苗,恐怕淆乱真苗;憎恶佞口,因为它似义非义,恐怕淆乱了真义;憎恶利口,因为它似信非信,恐怕淆乱了实信;憎恶郑乐,因为它似雅非雅,恐怕淆乱了雅乐;憎恶紫色,因为它似红非红,恐怕它淆乱了红色这种正色。同样要憎恶乡原,因为它似德非德,恐怕淆乱了仁德。
张居正说:“盖行合乎道之中,事出乎理之正,这才叫作德。今乡原不顾道理之是非,只图流俗之喜悦。人见他以此得人心、取声誉,便都慕效他,以是为德,而不复知有大中至正之道。其惑人心、坏风俗,岂不甚乎?所以说乡原德之贼也。”行为要符合中道,做事要出于正理,这才叫作德。而乡原不顾道理上的是与非,只是迎合世间俗人的喜好,就大有问题了。别人看到他这样做,收获了人心,取得了名誉,便纷纷效仿他,并认为这就是德,却不知这并非圣人的大中至正之道。乡原这样蛊惑人心,败坏风俗,难道还不严重吗?所以说乡原是德之贼也。
孔子为什么对乡原的深恶痛绝?因为普通人不讲仁德,显露在外,昭然若揭,其他人不会向他效学。而乡原讨好众人,似德非德,有很强的欺骗性,容易误导他人,对道德的损害更大。
【思考之二】孔子为什么宁取狂狷,不取乡原?
《论语·子路篇》第21章,“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说:找不到行为合乎中庸的人而和他交往,一定只能和勇于向前或者洁身自好的人交往!因为激进而勇于向前的人努力进取,耿介而洁身自好的人不会去做坏事!
孔子认为,能够“中行”的人是理想中的合乎中庸之道的人。然而现实中这种人太少了,“中行”之士如不可求,只好退而求其次,有“狂”者和“狷”者,也算不错了。
《孟子·尽心上》中孟子说:孔子也非常想结交中庸之道的人,但结交不到,所以只能结交“狂者”或者是“狷者”这两种人。为什么呢?因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者志向远大,有进取精神,口气不凡,动不动就说“古之人,古之人”,就是古人怎么样、怎么样,但自己的言行却未必吻合。如果狂者也结交不到了,那只能结交狷者。故孟子说“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狷的特征是,洁身自好,不与世间同流合污,但遇事过于拘谨,退缩。但不管是狂者还是狷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进有志向、退有准则,他们都“狂”在道上、“狷”在道上。
对于“乡原”,孔子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以为德之贼而深恶之”(朱子语)。孔子说:“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乡原,德之贼也。”路过我门口而不进我屋子的人,我不感到遗憾的,大概只有乡原这种人吧;因为乡原是戕害道德的贼人。在孔子看来,即使世间什么人都结交不到了,也不会与乡原结交。即使乡原从我门前擦肩而过,也不遗憾。这就是孔子心中的原则。
“狂狷”之人,有道德的底线,他很明确地亮出自己灵魂深处的观点,是错是对容易被识别。而“乡原”无道德的准则,媚世伪善,乱德惑众,故孔子宁取“狂狷”,不取“乡原”。
【思考之三】我们是否有“乡原”的行相,如何避免?
由于“乡原”容易受到欢迎,获得“好评”,甚至“满票”,所以,我们太多的人甘当老好人,乐意为乡原。我们很多人的行相,以及生活目标,其实就是在效学乡原。比如处世圆滑,不得罪人,做好好先生,却模糊了道德伦理的界限,挑战了是非曲直的底线,还美其名曰“情商高”“智商高”。
现在,各种小视频、各种直播、各种课程,这些自媒体的视频或言论,都在千方百计地去媚俗悦众,冲着人们的喜好而来。其动机无非是搏流量、圈粉丝、卖课程,骨子里全部是商业,利益高于一切。
当然,我们作为弘扬、复兴传统文化者,也需要借助一部分市场的网络的力量。我们希望学习传统文化的人越多越好,轰轰烈烈、声势浩大,但要谨防媚悦大众,丧失原则,淡薄了为往圣继绝学的志向,小心落入“乡原”的陷阱。虽然我们还没有驾驭中庸之道的足够智慧,但只要在道上,有雄心,“狂”一点也无妨;能力不够,“狷”一点也无害。但决不能做乡原,损害仁德,障碍弘道!
孔子为我们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界线,即是否在成圣成贤的道上,如果不在道上,在世间做得再圆满、再亮丽,与乡原无异,也是德之贼。如果在道上,纵然不圆满,乃至浑身毛病,也值得称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