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智慧家长明伦读书会第2期笔录

智慧家长明伦读书会第2期笔录

作者: 成都广慧书院 | 来源:发表于2017-03-14 11:19 被阅读0次
    智慧家长明伦读书会第2期笔录

    时间:20170225

    地点:龙泉广慧书院

    老师:景严法师

           以下文字非原创,为课堂记录老师的讲课,文字记录不如老师现场风采的十分之一,感恩景严法师的慈悲奉献。

           智慧家长明伦读书会,是《行愿》杂志和龙泉【广慧书院】主办的,请景严法师依据国学《大学》为范本,开展的以家长,教育工作者,或对教育感兴趣的社会团体举办的读书会。旨在解决现代教育中,家庭和学校,社会面临的关于教育的疑难困惑。让我们重温先先贤们的经典,运用到教育中来。其实,经典一直都在,只是我们的心太浮躁了!

       

           正文如下:

           大家都发现,现在的天气质量是越来越糟糕,特别是成都,这几年特别的严重。这个环境的污染,来自于什么?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污染,染污的内心,必然感召来这么一个染污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古圣先贤,他们告诉我们,做人要仁义礼智信,一个社会如果俱足了仁义礼智信这五种美好的品质,那我想,这雾霾也会消失的,干净的水我们也会喝得上的,安全的食品我们也会尝得到的。

            古圣先贤教育的重点就在调整我们的内心世界,这是一个根本的原则。我们这样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读书会,有很多做家长的,包括我也是做家长的,经常会体会到现在的孩子种种让大人焦虑的事,经常来寻找办法,怎么样把孩子管教好?那按照我们刚才我们讲的那个原理,其实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哪里呢?往往在我们父母身上,这里不是说孩子没有问题,往往家长本身是有很大问题的,所以我们首先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从做一个智慧家长作起。希望大家明白一些很朴实的道理,其实家庭教育并不复杂,古圣先贤关于教育的理念,智慧,一直都在,只是我们太忙了,顾不上去聆听先贤的教诲,自己就象一个没头的苍蝇一样,乱碰乱撞。有的时候,我们开玩笑,任何职业都是要考上岗证的,是不是?但似乎天底下有一个最重要的职业没有上岗证,就是父母。有时候感觉到自己还是个孩子呢 ,怎么会有办法教育下一代,往往就是凭经验,以前我们的父母怎么教育我们的?然后我们就把这老一套用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所以问题就出在这儿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点,老一辈教育我们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我们教育下一代,当然原理是不会变的,但具体的方法要调整,比如说,像小时候我们不听话,父母可以打骂,我们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反抗,但现在的孩子你试试?他会给你讲平等,民主。所以要根据时代的特点来做。二方面,基本的原理不会变,但是教育孩子 的方法要与时俱进。那我们之所以要引导大家学习经典,因为经典是告诉我们原理的。上节课我们提到人性的问题,人性再过几千年,再过几万年都是不会变的,那经典就是告诉我们人性是什么,怎么样把人性中美好的这一面给开发出来,把每个孩子身上的这种美好的东西、无限的潜能给激发出来,这是我们现在要做的。这也是基本的,亘古不变的道理。那么,教育的原理我们搞明白了,我们再来根据我们孩子自己的具体的情况,结合我们学习的一些方法。这样,我们做教育就会有章法。有的时候很多做父母的,特别是做妈妈 的,来向我诉苦啊,说,唉啊,我都要崩溃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去管教我的孩子 ,其实没必要崩溃,虽然这个时代变化越来越快,孩子的个性越来越多样化,让我们焦虑的事情越来越多,但大家也没必要紧张。

           我们上一节课学了大学的第一课。主要是给大家讲了二个字“大学”,“大”是什么意思?有三层,一是生理年龄的大;二是心理年龄的成熟,可以行走于社会了;三是心性的明了,对人性有了一种体会和把握。第三个层面不太容易,所以需要修练,修练是我们东方文化的一种特色,西方好像没有这个词。

          “学”是什么意思呢?有二层,一是觉的意思,觉悟,学习能力,觉悟能力,这是人人都有的,人与生俱来的,古人讲“吃一斩长一智”,这就是觉悟的能力,如果人总是在同一个地方跌跟头,那也太笨了。这种觉,儒家称之为醒,反醒,曾子日:汝日三省汝身。这个反醒,就是学,这个能力虽然本俱,但我们要训练它,让他越来越强,一个人怎么样才能够快速的成长呢? 就是要学会时时的反省,善于反省的人,他进步就快。他不一定非要自己跌跟头,他看到身边的人跌跟头了,他会善于反省,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善于反省,善于总结,举一能反三,能充分的运用这种学习的能力,所以他进步就快。这是学的第一层含义

           那第二层含义呢?学者,效也,就是仿效,效仿,模仿,那这个模仿能力,就是学习的一个最主要的基本方法。孩子越小的时候,他的模仿能力就越强,写字也是模仿,做生意也需要模仿,刚八十年代的时候,做生意的时候,当时是改革开放的,当时很多人的第一桶金就是这样挣来的。当时开一个小店,进什么样的货,就要看哪些东西卖得最快。所以说,模仿是最重要的一个学习能力。那么搞教育,要模仿谁呢?孔子先贤。孔子应该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伟大 的一位老师,也是最成功的一位老师,还有比孔老夫子更成功的老师吗?在我们中国,几千年以来,所有的读书人,都要向孔老夫子学习,近一百年以来,我们可以不向孔老夫子学习了,结果呢?一塌糊涂,是吧?这一二十年便开始反醒,不行了,还是得重新学习,因为他讲的很多的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人生的智慧,他讲的最真实最透彻,最通达,最深刻,孔老夫子,贤者72,门人三千啊,贤者72里面,在各国做宰相的,有十几个,做大将军的,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的,也有十几个,做到了地方官员的,不计其数。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在我们这个时代,有哪一个老师可以培养出十几个首相来,有哪一个老师可以培训出十几个国家元帅?孔老夫子是一个很成功的教育家,虽然他本人按现在的人来看,活得不是那么称心如意,但他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了不起的教育家,我们称他为“至圣先师”。现在我们搞教育,要想教育我们的孩子,那我们就要模仿孔老夫子,那孔老夫子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之道,都完整的保留在了我们的四书五经之中。那我们就谦虚一点,老老实实的静下心来读一读圣贤留下来的这些经典,对我们会有莫大的启发。这就是“学”。

           合起来,大学就是大人之学,那我们要通过这种学习,让我们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大人。心理上的成熟,心性上的觉悟还有很多人做不到。

           今天我们转入到大学的内容,我们先把第一章读一下。这一章是大学的总纲领,后面的内容是对这第一章一一的解释,下面我们看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于至善。”这谈的是三纲领,大学的宗旨与纲领,这古圣先贤的教育,他讲的什么?宗旨是什么?教育的纲领是什么?教育的方法又是什么?这都讲得很清楚,我们一一来看,这一段很重要,所以我们要详细剖析来谈。

     我们先来看“大学之道”的“道”。“道”是我们中国文化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对这个“道”字,儒家有一个最到位的解释,叫:“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和“器”是对应的,什么叫形而下者?就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有一定作用的东西。器就是一个东西的意思,有形壮,有大小,有质量,看得见,摸得着,就是种种现象界的现象。

            “形而上者谓之道”,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表为上,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他为什么会这样运作,他背后有一个总指挥,某种规律在有条不文的运行着,这就叫“道”。这么讲可能有点太学术化,那我们就从道的最本质的意义上来讲,“道”就是路,这是最质朴的解释。后来人又把这个路又引申化了:所有的路都有一个起点(人生的起点,出生)和终点(死亡),儒家讲的这个路,往往就是人生之道。人生无非就是一个生,死。所以,人生的学问,人生之道,就是生和死的学问。生的学问,生从何来这是一个困惑,很多人想不明白,极小部份人会对这个问题一直困扰,那这部份人会成为:哲学,科学家,出家人。很多人搞不明白自己在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你是准,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都是人生的很纠结的问题。生是怎么生的,很多人都是搞不明白的,慢慢的,很多人就不考虑“生”的问题了,就开始考虑“生活”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部份的人就被生活被包围起来了,柴米油盐,活下去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至于为什么活,很少有人考虑了。小时候读书,为了考一个好的大学,找一个好的工作,挣更多的钱。所以现在的大学,不能叫大学,它根本就不教大人之学,而更象是一个技术学校,为了找一个好的工作,挣更多的钱,一直忙啊忙啊忙啊,忙到中年,很多人经过这几十年的奋斗,生活问题基本解决掉了,房子,车子,钱都有了,生活没有问题了,是不是该休息了吗?还是不行,还是得继续努力,光活着还不行,我还想活得更好,富人忙什么,忙慈善,忙精神追求。这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获得一种价值感,是为了获得完成自我的一种价值。人这一辈子,反正有你忙的,所以举世之间啊,你想找一个休闲的人,找一个闲散的人,是相当不容易的,成都算是一个比较悠闲的城市了,但当你一旦住下来你就会发现,他不是一种真正的休闲,他没休,其他的城市就更不说了,你看看北上广,我以前在北京呆了六年,那种生活节奏,一般人是很难受得了的。但是不管怎么样,生活最终,它都要走向人生的终点,面临着死。“死”是一门很重要的学文,怎么来研究,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人都是贪生怕死的,现在生意最火的就是医院,就是怕死,如果大夫的良心稍微差一点点,他要赚你的钱真的是太容易了,大夫说的话就是圣旨。一个大夫这个职业,一个老师这个职业,都有特殊性,需要从业的人员要有良知,要守护自己的道德底线,不然的话,人类社会就惨了。现在很多医院都商业化了,这有很大的问题,还有学校要产业化,问题也很大,这二个行业你要全部产业化,商业化,看来似乎行不通。所以我们得靠自己自救,先把我们自己的孩子保护好。我们中国人是最忌讳谈死,但忌讳它它就不来吗,这是一个自然的法则,任何人都是逃避不了的,既然是逃避不了,那还不如认认真真的去了解,去正确的观察它,面对它。现在流行一个观念,“人死如灯灭”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一了百了,如果真的有一了百了的话,人倒也挺乐意的,一个人活着实在是太累了。但是你能肯定就能一了百了吗?我们中国文化里面,儒释道三家,没有一家说人死如灯灭的,他们往往说,人这个生命是一个周期性的,大学里说“物有本未,事有终始”。这句话你不觉得很奇怪吗?为什么不是始终?有开始就有结束,但你看古人怎么用的——“终始”。结束当下,就是下一个生命的开始。古人用字是很精准的,古人认为生命是终而复始的。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第二天又是崭新的一天;2016年过去了,2017年又开始了。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生命是大自然的一部份,肯定也是周而复始的。佛教把这叫做“轮回”。时光轮转,生命轮回。现在有一门学科叫“生死哲学”。在日本,叫“死生学”。这种叫法更符合中国古代文化,死而后生。庄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易经有六十四卦,最后一卦是未济卦。第63卦是既济卦,很有意思,按理说,最后一卦结束了,应该是即济卦啊。未济的意思是还没开始,第63卦是结束,第64卦又是一个开始。这是我们中国人对人生的一种认识,这是一种循环不已,轮回不已的一种人生。如果大家能够认可中国古代的这种理念的话,我们是不是要对死做一个准备?需要吗?我们对死作准备,就是为下一辈子做准备,我们现在拼命的工作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明天活得更好。那为什么你不为了下一辈子活得更好,今生而做准备呢?在这种人生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叫这种“积德”,积德是为了下一代,下一世。易经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在生的时候,我们需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点。

           这就是生和死的二门学文。大家再来看一看“道”。

            道(路)的二边是什么?是水沟,还有栏杆。我们走路得走中间,不要往二边撞,才不会发生危险。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告诉我们:“人不要走极端,要走中道”。这就是“中道”,就是中国人信奉的“中庸之道”。为什么叫中国,是因为我们是中道之国。“中庸之道”成为我们中国人普遍信奉的人生理念,但是现在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什么叫“中庸之道”。现在大家走的都是边道,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人生的种种的二边:生死,贫富,美丑,成败,善恶。

           “中庸之道”,其实就是一种接纳之道,或者叫允许,人生就是起起复复,你即要允许自己过贫穷的生活,贫穷的时候你不要恢心丧气。也要允许自己过富裕的生活,富裕的时候你也不要得意忘形。但是很多人穷的时候还能好,一有了钱了,吃喝嫖赌便都来了,但是你要知道,人的福报都是无常的,过几年,你的福报消完了呢?再一次贫穷的时候,就受不了了,从简入奢易,从奢入简难。过惯好日子了,再去过穷,苦日子就会受不了。现在的人都是这样子的。

           成与败,你也要允许。失败了,你要接纳,要允许自己要有失败,以平常心对待,好好的分析原因,吃一堑长一智,在吸取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再去追求。失败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内容,成都也是如此,你不能说,我只要成功,不允许自己失败,那这样你就会很苦。

           善与恶也是二边,你有很多优点,但同时也要接纳自己有很多缺点。很多学国学文化的,对自己苛刻,追求完美,一有缺点就自责。你越是自责,缺点便越大,所以一个真正懂得中庸之道的人,会懂得同时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学传统文化,学圣贤之道,不是去追求完美,很多人学佛也好,学传统文化也好,会步入误区,他认为学圣贤,就要学圣贤的样子,但又没有理解如何去做,便拘着自己,要求自己完美。其实圣贤之道,人生之道,不是去追求完美,而是去接纳这个不完美的生命,这个接纳心,是完美的,但是你要去追求完美,那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完美。

           美与丑,在女人身上表现特别明显,年经的时候很美,慢慢的年老色衰,她就不允许了。为什么现在的美容行业这么火呢?就是利用了这种不允许赚你的钱。所以人到中年,与其再去保持自己的美貌美化自己的容颜,不如美化自己的心灵。你把自己打扮得再漂亮,也不能和年经人比。但是小姑娘永远赶不上你的内涵。女性到了中年,要有气质,这种气质是修练的,不是靠美容得来的。很多漂亮的女孩子其实除了有一个漂亮的壳之外,里面空空如也,没有更深入的知识,很可怜,年经美貌的时候可能会凭借不劳而获一些东西,但是你靠什么活一辈子?所以女性到了中年,一定要好好修行自己。特别是要学会控制情绪,这个情绪是最煎熬人的,你辛辛苦苦做了一下午的美容,抵不过你发几分钟的脾气。最好的美容是美化我们的心,心里美化了,会体现在气质上。这都是内在的修养带来的。所以女性朋友到了中年,学学经典,佛法,茶艺,书法,多好。这样也可以让你过得更有韵味。

          所以,“中道”,这个道字可以讲很多。“中道”,就是不走偏颇,不走极端,就是接纳之道,就是允许之道。因为人生就是贫富,成败,得失,善恶,美丑组成的。我们统统要接纳他,用平等心来生活,我平等的对待贫富,得失,善恶。一个人到中年,如果能利用这个平等心,那就太珍贵了。平等心也叫平常心,平常心就是“道”。贫和富是平等的,我不去嫌贫,也不爱富。贫富都有一定的价值,没有经历过贫穷,你就体会不到现在的幸福,患难见真情啊,一切现行皆是人生的价值。失败的价值呢?在你成功的时候,别人认识了你,在你失败的时候,你认识了朋友。我们的孩子,父母太爱了,不允孩子有一点点磕碰,但如果不要孩子摔胶,孩子永远学不会走路。很多做父母的教育孩子不允许孩子犯一点点的错误,稍有一点点错误,便抓狂。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错误是必须的,我们一定要认识到错误的价值。你如果以一个平常心看待问题的话,你会发现,一切现象皆有人生的价值,那你就接纳了。如果我们用平等的心来看待生活,看待我们的孩子,是不是生活就要轻松很多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挠之”。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生长规律,你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的话,你尊重他,他才会健康的成长。孩子是父母生养的,但孩子不属于你,他是他自己的。当你尊重孩子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和孩子的关系会越来越融洽,对孩子的指导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否则事得其反。做父母这个土壤太紧了,需要松松土,让花儿草儿喘口气儿。儒家特别强调“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启发,把孩子的这种美好的无限的潜能开发出来。

           道是人生之路,道是中道。“允执厥中”是我们中国人基本的人生理念。但现在很多人对中道理解错了,认为中道就是耍滑头,中道就是和稀泥,中道就是墙头草。非也!中道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你只要守住这个中,你就会在路(道)上走,就不会跌倒,人生这条路你就会走得比较平坦。不走二边,不走极端,在道中间走,就是接纳的心,允许的心,平等的心,平常的心。

    现在我们讲“明明德”。

    明德——知性之明

            ——德性之明(良知)

    第一个纲领:

    这个“德”是什么意思?

           大家对古圣先贤讲的这个德,已经模糊了。我们先看“德”字是怎么写的?这是甲甲骨文上的写法,这是一个象形兼会意的字。一个十字路口,下面是一个人,到了十字路口问路,找谁问呢?能给我们指路的人,对我们有恩的人,帮助过我们的人,这样的贵人古时称他为“大德”。这是“德”的本意。后来,我们把这个字下面加了个“心”字旁,又把字的意思升华了,不再单纯的是一个生活场景,而是指我们的内世界了。有时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困惑,内心面临抉择,有谁来给我们指路呢?除了寻找外在的师傅——大德,还要寻求内在的师傅——良知。

           每个人的心都有一种功能,本性明白什么是善恶美丑,孟子说:“侧隐之心,人兼有之”。侧隐之心,就是良知。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人人兼有佛性”。王阳明主要的学说,就是“致良知”,他一生提倡这三个字,“致”是回归,以良知而行,叫知行合一。就是你的所作所为不要违背你的良知,如果你能看到这一点的话,那你就会对人类,对社会升起极大的信心,站我们教育的角度来说,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坏人,只是有暂时被蒙蔽的人,但是他的天性,他的佛性,他的良知是永远都不会断的,一个明白了人性的教育者,他看待人和社会,永远不会绝望。所以一个伟大的老师,他总是乐观的,因为他知道假以时间,假以耐心,假以方法,会把学生教好的。佛里的“阿弥陀佛”还有一个名字叫“无量寿佛”,意味着:无限的爱心,永恒的耐心。同样的道理,一个做父母的如果没有耐心的话,这个父母是失败的。所以教育要有爱心,耐心。要看到孩子身上的天性,他的良知,清静无污染的,俱足一切的美好的品性。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都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宝藏,等待我们做父母和师长的去帮他开显出来。开显他内心的摩尼宝藏,无穷无尽的功德宝藏。这就是我们做父母和老师的责任。  

    智慧家长明伦读书会第2期笔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智慧家长明伦读书会第2期笔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lic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