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心理
能够救赎自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能够救赎自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作者: 悦成说 | 来源:发表于2024-02-20 08:00 被阅读0次

    有人认为,在这个充满了复杂的混沌世界,绝无幸福可言,只有诸多烦恼缠身的大多数。

    这个充满着丑恶的、残酷的现实世界。复杂的人际关系、工作、家庭、社会责任,无一例外,全都困扰着我们。

    让我们精疲力尽、烦恼丛生、无法幸福。

    也有人认为,“人可以改变、世界极其简单、人人能获得幸福”。

    有的伙伴恐怕会有很多疑问,那是为什么呢?你和我不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国家吗?怎么会不一样呢?

    或许你也了解,井水的温度是恒定不变的,常年保持在18度左右。这也是一个客观现象,由于季节变化,饮用的感觉也大不相同。

    夏天饮用时会感到清凉,冬天饮用时会感到温和。

    也许你会说,这只是环境变化带来的错觉而已。

    并非如此,绝大多数,我们只是通过自己的主观感觉来看待所有事物,也无法脱离这一事实。

    井水的温度是恒定不变的,只是我们的主观世界发生了变化。

    客观的世界本身并不复杂,只是主观的我们把世界看得复杂。

    你所看到的世界也并非是我所看到的世界,各不相同。

    有人会说,我知道你想表达什么?不就是改变自己吗?只有自身发生变化,世界也会随之改变。

    但是,改变真的有这么简单?要是有这么简单我何必这么痛苦呢?

    改变确实不易,可能会付出某些代价,每个人都“期待改变”。

    为什么呢?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大家都无法改变、很难改变。

    若有那么容易改变?大家何必“期待”?我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例子:

    我父亲是一个非常封建之人,从小就管得严厉。控制欲、强迫症、占有欲,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也是一个非常悲观且自私的人,凡事都往坏处想,还具有护食行为。

    可见,这是我遇到过毛病最多的一个人。按照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来讲,因为那个时代是贫穷的,在父亲很小的时候,亲妈得了一场重病无法医治去世了。

    是被后妈从小虐待长大的,听说当时惨不忍睹。每次父亲在校上课,后妈就会故意把他叫回家进行折磨,导致很早就辍学了。

    不可否认,后妈确实是一个非常恶毒之人,渐渐的到了十四五岁,才脱离了她的魔抓。

    立足于原因论来讲,他之所以变成现在这样是因为过去发生的经历,造成了心理创伤,才有了上述行为。

    并非说小时候的虐待对人格毫无影响,恰恰相反,影响会很大。

    直到现在父亲都不轻易诉说小时候的经历,可想而知,父亲是怎么度过那段黑暗的时光,只有他本人清楚。

    但是一味的在意过去的经历,导致永远也无法改变,一直活在那段黑暗的阴影当中,伴随着他一生,直至死亡。

    我也很想帮助他,奈何我也无能为力,能救赎自己的也只有自己,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我们改变不了任何人,只能改变自己。

    就像黑暗中散发出微弱光点的萤火虫一般,很渺小。只能拼尽全力散发出若有若无的光点,很难让人注意。

    阿德勒也说过:“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很多时候过去发生的种种经历我们改变不了,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视觉。

    怎样看待这件事情,换一个角度,或许我们可以做到。从过去的经历中发掘出对自己有利的因素,会让我们成长很多。

    我们不可能像科幻电影中的主角一样,让时光倒流回到过去,解救自己。

    过去已经发生,如果一直聚焦于原因论,那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解放自己,获取幸福。

    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我们所感受到的其他痛苦,都是由价值观捏造出来的,并非真实存在。

    曾经,我们身边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TA总是很活泼、开朗,让身边的人总是露出笑容,大家也很乐意和TA成为朋友。

    想象一下自己,总是处于尴尬状态,不善于和别人交往。

    看到某某的家境非常好,就会想如果我有怎么富有的家境就好了,也不需要工作,无忧无虑的度过每一天。

    看到某某长得又高又帅,就会想如果我能长成他那样就好了,肯定会有很多女孩子喜欢我,我就会很幸福……。

    我想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但是,这可能吗?如果真能选择,谁又能愿意来到这个世界呢?真正喜欢自己的,更是寥寥无几。

    即使你再想成为某某,也不可能成为某某,你只能是“你”,独一无二的你。

    阿德勒还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你之所以想成为某某,是因为只在意 “被给予了什么”。而不是把精力都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之上。

    曾经的我也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为什么我会生在一个这样的家庭,为什么我的父母不是一个富裕且善意的人,为什么我上了这么多年的学,还是无法找到工作。

    但是,这有用吗?一味的执着于“被给予了什么”,现实世界就会改变?我会找到工作?

    毫无用处,我承认这是我亲手选择的“不幸”,而不是生来就不幸。

    现在找不到工作而烦恼?早干嘛去了,不是去网吧玩游戏,就是去网吧的路上。

    就像我们减肥一样,充斥着很多借口,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啊,先吃饱了再减。

    在家一个人怎么减肥呀,改天去办个健身卡了再去健身房,好好减肥,然后就不了了之。

    或许有的人会说,自己亲手选择了这种不幸,我没看错吧,怎么会人这么傻呢?太荒谬了。

    苏格拉底的悖论中有这样一个命题:“无人想做恶”。

    有人会反驳,怎么可能呢?想做恶的人不是很多吗?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杀人犯、拐卖儿童、网络诈骗……。

    阿德勒说:“行为作恶之人确实很多,无论什么样的恶人,都不会纯粹想要作恶去干坏事。

    所有的作恶者都会有内在的“相应理由”行为。换句话来讲,也是一种“善”的行动。

    在希腊语中,“善”这一词语仅仅有“有好处”这一层含义,而“恶”也有“无好处”的意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名作品《罪与罚》中就出现了这种现象,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为了自己的“超人理论”,也可以说是“善”的行动。

    去杀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并将意外出现的老太婆妹妹也杀害了,认为自己解救了无数穷人。

    奈何被自己的良心折磨的生不如死,并且最后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也没有认为自己做错了。

    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一犯罪事实,也可以说是一种“善”的行为,只不过是“利己”意义上的“善”。

    虽然老太婆用高利贷坑害了很多穷人,但你也不能随意剥夺其性命。并不符合普罗大众认为的善。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也没有“勇气”去改变。

    因为改变就会有一种不确定的未知因素存在,害怕会掉入万丈深渊,不敢去冒这个险。

    还是愿意活在这个虽然不满,但也还行的状态之下生活。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何必去面对那未知的恐惧呢?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善”的行为。

    那么,我们又能怪谁呢?是自己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

    刚开始的时候或许不是有意的选择(小时候),而是一种无意的行为。但不管有意、无意,最终选择的依然是自己。

    那么问题就简单了,既然生活方式是自己选择的,那就可以改变。“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有的伙伴想问:摒弃生活方式真的像你口中所说的这么容易吗?

    当然,并非这么简单。世界上突然改变命运的人往往很少,TA只是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日复一日的努力着。

    随着“复利效应”的推动下,量变引起了质变,到达拐点后飞速上升,才被人们所记住。

    那些看似毫无波澜的“每一天”,都在难熬着,也不能看见立竿见影般的效果。

    但终究会有一天,只要方向正确,会让我们看到坚持的意义。

    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决定我们人生的也只有“现在”的我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能够救赎自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lkb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