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周末回老家,总喜欢围着乡村转上几圈。儿时滑落过的池塘、碧水荡漾的玉白河畔、草长莺飞的湿地公园,都是我常去的地方,这里承载着我童年的记忆。
如今已进入冬季,这些地方已褪去曾经的郁郁葱葱与满眼的翠绿,映入眼帘的已是成片的芦苇花,只有水鸟和迎寒而开的花儿带来些许生机。一阵寒风袭来,忍不住打一个寒颤,紧缩衣襟,看着满天飘飞的芦苇花絮,让我想起记忆中的“芦烘”鞋。
在儿时的记忆里,冬天十分的漫长,尤其是在乡村,漫长的冬天夹带着刺骨的寒风,那种难熬的感觉,至今想起仍让人不寒而栗。在物资困乏的童年时代,有一身棉衣帽和棉鞋,是人们抵御寒冬热切盼望的一件事情。但家中仅有的一点棉花根本不够用来做棉鞋,于是人们都穿“芦烘”鞋,至于鞋名如何的来历没有过探究,想必是取“用芦苇花编织穿在脚上暖烘烘”之意吧!
北方地区的水域旁,无论是大到河流湖泊,还是小到池塘沟坎,芦苇都会在这些地方决然生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用芦花和稻草绳一起编织成的鞋子便深受那时人们的青睐,乡下上了年纪的老人很多都会此手艺。还有更聪明的艺人,为了防止草绳底的鞋子不耐磨,受水浸容易坏,就把鞋底放在溶化的柏油中浸蘸一下,便达到了既防水侵又耐磨的效果,令人啧啧称赞、拍手叫绝。那时每年的初冬时节,在集市都有老人摆摊售卖,或者用绳子串成长串,挑着扁担走村串户的叫卖,几毛钱一双,便宜得很。
把“芦烘”鞋套在脚上,毛茸茸的,只看上去就浑身暖暖的。穿着它,择一处避风向阳的屋檐或墙垣,蹲坐在一起晒晒太阳,哪怕是在滴水成簪的天气,双脚也是暖烘烘的,给寒冷冬季的人们带来股股暖意。它既保暖又透气,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即使是爱出脚汗的娃儿,鞋内也不会有半点的湿气。在学校,学生的课桌下也总要放上一双的,听讲时,把脚换穿到“芦烘”鞋里面,就不会因寒冷而冻得直跺脚。
岁月无情人易老,虽然贫苦生活已成过往,但“芦烘”鞋伴随我度过多彩的童年,承载着童年的美好回忆,总令人魂牵梦萦、难以割舍。
虽然如今的冬季不再冷,但真的好想再来一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