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到底应该追求速度,还是应该追求理解?到底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煎熬?带着对这些问题的疑惑,更重要的是为了追求高效的吸收,我参加了很多阅读相关的训练营。也收获了自己对于阅读的一些领悟。
01.如何带着问题读书?
很多阅读法都强调:阅读应该带着问题阅读。因为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更加聚焦,更高效。
此时会出现一个问题:如果我当下有问题要解决,这样的方法有效,但如果没有,反而会成为我不阅读的借口,因为我当下没有要解决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又该如何寻找问题呢?
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兴趣入手,从以前想了解但是一直没顾得上的领域入手。比如,之前上学的时候一直对哲学感兴趣,那不妨就去选择一些入门级的哲学书籍开始。
另外一方面,当下的生活迷茫,找不到方向,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那不妨从名人传记开始。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的成功,一方面可以从他们的成功经历中学习经验,同时,更是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当我们重新对生活燃起斗志,兴趣随之而来,问题也会接踵而至。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盲区,而阅读是“扫盲”的最佳方法。
02.快速阅读VS精读
面对纷繁的阅读方法,你也许会无从选择,到底是该选择快速阅读,还是精读。这两种方法都应该掌握,但是在使用上,需要依据我们阅读的目的,如果当下有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快速阅读找到解决方法即可。但这也确实是一本经典书籍,那不妨事后再找时间细细品味。
不过,我们容易忽略的一点就是:在阅读初期,积累不够的时候,无论用哪种读书方法,速度都不会很快,因为书中出现的很多概念我们连听都没听过,更不要说理解,这个时候阅读的广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樊登老师在《读懂一本书》中提到了“理解力池子”这个概念,很多学科的基本概念构成了我们的理解力池子,比如,经济学,心理学,国学,哲学等,这些领域不需要懂得多么深奥,但是基础的内容我们需要知道,因为这些内容是我们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当这些内容构成的理解力池子足够大,足够深的时候,我们的阅读速度自然会提升。
所以在阅读初期,我们需要广涉猎,接受自己最初的笨拙。
03.读过书的书记不住怎么办?
你有没有遇到过,读书的时候总是读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一个思维方式:“穷人思维”,因为很穷,所以什么都想要,但是到头来却什么没得到,依旧一贫如洗。
读书也是如此,我们人脑的记忆是有限的,不可能记住书中全部的内容,所以阅读的过程中要抛弃对知识的过度渴求。对于已经知道的知识,不要浪费大脑的注意力,然后聚焦于自己的问题从书中寻找答案,即便是刚刚提到的不知道该如何提问的情况,我们也应该聚焦于书中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方向和力量的部分。
当然,阅读的吸收率也与我们的状态有关,尽可能的选择自己的高效时间来读书,同时要排除一切干扰,尤其是手机,一定要放到自己接触不到的地方。
记住书中的内容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下面的这个方法
04.输出是检验输入最有效的方式
为了保证阅读的高效,除了选择高效的时间段,适宜的方法外,更重要的就是坚持输出。输出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最简单的就是文章输出,甚至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是简单的在朋友圈或者其他平台输出感悟。
当然,还可以通过联机阅读的方式,几个人分享同一本书,然后阅读时间,跟周围的人或者线上社群的小伙伴分享自己的心得。还有一种更好的方式就是举办线下读书会,既交流了读书心得,又是一个很好的线下学习连接的机会。
不管是哪种输出方式,都有一个附加的福利,就是扩大了我们的影响力,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个人品牌。
这就是我关于阅读的一些看法感悟,也希望能够跟更多的小伙伴交流,阅读的路上我们并不孤单。也许在阅读伊始,我们会觉得很难很枯燥,但当我们真的沉浸其中的时候,内心也会逐渐丰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