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理论
情境1:“天呐,我终于在双十一那天鼓足勇气清空了我的购物车”
显然消费除了物质需求,更满足人的情感需求,那是否有更合适的情感出口来避免冲动消费?
情境2:一个小孩子声嘶力竭的要买一个玩具
儿童反应了消费的最直白的情感需求,而成年人更会为此找借口。“天呐”哭泣等行为都是退行,因为处理不了眼前的事实。
诱发原因:1. 消费主义社会导向下的幸福追逐;2. 各种华丽商品制造的身份识别与情感调节。
我们生活在充满广告的环境中,广告都在提供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不可能完全兑现的承诺,即想要幸福必须买。(每次整理房间时不知如何处理的东西即曾经受广告影响的证明)
广告如何影响我们
人类对语言有内在的抵御机制,对形状和颜色没有抵御机制,因为意识不到它们的影响。广告在人类无意识状态下操控人类想法。
颜色:会迅速和强烈地引发情绪、瞬间激活人、使人产生强烈认同感和感情投入、增加信息凝聚力和整体性、比任何都容易感知、对人的影响持久。
与人最相关的颜色:红色,运动、物质、激情、热、危险、意识
黄色:启发、温暖、快乐、正能量、集中
蓝色:水、静止、安全、皇室、天空、熟练、无意识
绿色:创造力、进步成长、生命力、理智、情感联接
紫色:王权、蓝红平衡、声望、品质、友好
黑色:神秘、深度、悲伤、局限、未知、破坏、愤怒
白色:纯净、无辜、声望
颜色案例:同咖啡在不同颜色杯子给人喝并调查,棕色 - 被认为浓烈,红色 - 被认为丰富,蓝色 - 被认为适中,黄色 - 偏淡。即不同颜色给人不同期待,从而影响感觉(错觉)。
形状案例:同样商品,包装标圆形和三角标志,8成人选择圆形,2成选择三角。即人不善于将产品和包装分开,容易受包装影响,包装能有效引发和加强消费冲动。类似案例:瓶装水等等。
商场的心理伪装技巧
镜子:使人驻足,出于调整或迷恋自己形象,且旁边就是服装方便调整。
店面的光线及装修风格:进入商店由于通常转向右侧,新品、想让买的通常陈列右边,且同列货架尾端往往卖得最好(堆挤因素:即人通常不喜欢在堆挤的物品中挑选,通常选择尾端)。因人走路时目视前方,故会在货架间放置小柜台,暗示好东西在此。非必需品通常在收银台附近。
触碰、试穿:实体店优于网络的因素,最终购买的通常都有触碰或试穿,且男性试穿后购买的概率约为6成,女性2成,男性通常不考虑价格,更容易冲动消费。执迷于购物的男性通常在恋爱中和女性关系不会很融洽。
打折:由于不知道成本,故往往是谎言,商家喜欢营造紧张氛围。免费试吃,激活饥饿欲望,吃了后就算没买也会产生购买食物的欲望。餐厅菜单前几页高价商品,对比提高心理承受力。
心理因素
买东西不是代表是谁、就是代表想成为谁。骗局:买了就会幸福等等。但幸福的有效方法只有联结他人,如果没有办法建立人际关系时,消费就成为情感出口、趁虚而入。
商品分类
情感满足类:精致、不贵,往往无罪恶感。
生活奢侈品:实用且有精美品质,有品牌。车、香水、表。购买身份。
身份象征类:个人喜好及身份象征,艺术品、古董、冷门收藏品。
生活类:实用,如家电等。
冲动消费、过于重视购物,会让人远离实在的安全。时代在告诉我们,拥有等于成功。我们将此视为存在的证明。这其实是本末倒置。只有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才能让人获得存在。
克拉克教授:在个人关系上无法感受到安全感的人会觉得拥有财富让自己安全。过剩的欲望减其寿命,心理能量随时需要外部刺激,即“心如止水”(贬义),没有活力(生活的能力)。
实践
如何克制消费欲望实现理性消费:
- 每次购物前,手写详细的购物清单 - 自我确认,减缓购物的压力感
- 放慢购物节奏 - 更多时间来考量审视
- 关注商品本身 - 究竟感兴趣的是什么点
“时刻从你已经拥有的东西中去寻找安全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