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互联网产品而言,验收有三层含义:
产品功能用例化后,用例执行符合预期
与需求吻合,正向操作的用户体验良好
设计和前端UI符合评审的标准
第一层应该是测试人员应该重点关注的,但在小公司或创业公司,开发/产品本身就是测试,验收几乎等同于最后一次测试。但是无论是否有“测试工程师”这个岗位,产品需求的用例化都是十分必要的,即便通过了专门的测试,产品或领导在验收时,潜意识也是在执行相关的用例;
第二层说的是普遍意义上的验收,产品通过test平台测试,部署到了DEMO平台,由产品需求人员进行需求验收,当然,内部成员、相关领导都可以进行验收体验。对DEMO的验收,是“装成用户”后对产品的使用,通常是正向操作,同时除了逻辑和流程,验收人员会更加关注用户体验;
关于前端UI的验收,实际上是对“用户体验”的一部分标准化,而验收的内容应该与“设计评审”通过的内容相吻合。如果没有设计评审,那么标准就是公说公有理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在需求和设计评审前,界定清楚一些基本的准则和规范,比如符合公司的VI体系、符合W3C页面标准、符合XXX,最直观的还是所见即所得的“需求设计交互页面”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好在专门提出了UI的验收。本质上是因为开发对UI或者对前端、兼容性等很容易忽略,因为这是个“简单但很花时间”的活儿,做起来没有成就感。当然,如果你们有一套自己的UI库或前端框架,那么能够规避很多前端上的扯皮,但如果没有,开发和前端至少需要50%的精力去搞页面。提前考虑标准、尽量使用框架、让代码公用并易于维护,这是前端和攻城师的硬功夫,否则就沉浸在无尽的BUG中,更不用说验收了。
至于谁负责?团队中的任意相关人都可以,前端、开发、产品、或者你们领导。总之,验收就是质量的最后把关,产品自己都看不过去,臭虫一堆,千万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让用户帮着验收。不过就不过,KPI都是浮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