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的教育反思

我的教育反思

作者: 可可儿妈 | 来源:发表于2018-11-17 01:24 被阅读0次

    儿子今年高一,他跌跌撞撞地长到了15岁,我也伴随他一起成长。对这15年来的教育,做一个反思总结。

    反思分三个主题。第一,是什么导致孩子安全感缺失?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港湾?第二,为什么孩子向外界关闭了他的心门?如何引导孩子去看待这个世界?第三,什么是孩子的叛逆?我们该如何跟孩子交流?

    我儿子小学毕业考上了某外的实验班,华奥赛双二。表面上看起来还不错,这个时候其实我心里面很清楚,我儿子有很大的问题。因为感觉这个孩子考上成外以后,好像使尽了浑身的力气,学习的动力一下子消失殆尽。当时很不明白。觉得是我过于严厉的管教方式导致了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我老公在教育上一向比较温和。而且他觉得让孩子学这样学那样,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他说的好像很有道理。然后初一初二的时候,由老公管孩子,为了不干涉我老公的管教,我完全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孩子的情况一下子一落千丈,成绩一下子全班垫底。严厉的管教方式不行,为什么温和的也不可以?有一段时间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通过我们自己不断的学习后渐渐地明白。表面上看起来我们跟普通的夫妻一样,没有情感出轨,没有财产纠纷,没有任何狗血剧情,但是很难互相理解和接纳。表面上看起来是我们在教育理念上有不同,实际上是借由教育这件事情互相指责。家庭里面充满了指责和抱怨。孩子到底是听爸爸的还是听妈妈的?他心里面充满了惶恐和不安。内心带着惶恐的孩子,他是没有办法静下心来的。而且夫妻双方忙着互相指责批评甩锅,真的也没有认真地思考在家庭教育上,我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什么地方是责任缺失了的,我应该做什么样的弥补?实际上这个时候教育是缺位的。很多时候,家庭中就形成事实上的情感荒漠,人人都觉得自己委屈,但每个人都没有承担责任。自然这个时候孩子就状况不断。

    那么怎么样才能给到安全孩子安全感,给他建立一个温暖的港湾呢?

    用书面的语言就是,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用通俗的比方就是,父母是上场的男女混合双打运动员,当一个运动员没有及时接到对方打来的球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应该迅速的去补位。球场上不要讨论战略战术,下场以后再讨论。

    举两个例子。有一次老公批评孩子,气到极点的时候,骂儿子是烂泥扶不上墙。儿子当时拿着手机就摔门而出。隔了不久,这个孩子就给我打电话了。我问清楚他在什么地方,就赶过去跟他会合。见面以后就跟孩子说,今天爸爸那样的说话方式让你很难受。(接纳孩子的感受,感受是没有对错的,存在即合理)孩子点点头说,是的。我开玩笑说,要不然咱们俩回去把你爸暴揍一顿。儿子一下子就放松了。(调节气氛)我说你知道吗?其实爸爸很爱你。他刚才看到你出来,眼睛都是湿润的。从小爸爸就特别惯你,给你买特别多的玩具,什么好吃的都留给你。你还记得吗?(从动机解读爸爸的行为,让孩子体会到父亲的爱。)孩子静静的听着,微微有些动容。我接着说,你觉得今天爸爸为什么会批评你?(让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孩子不好意思的说,今天是我自己做的不好,惹爸爸生气了。他说,妈妈,我想跟爸爸打个电话道歉,你觉得他会原谅我吗?我说爸爸那么爱你,肯定会原谅你的。知错就改,儿子,我觉得你真是一个男子汉。(及时肯定孩子的行为)

    我爱唠叨,一件事情常常说好几遍。孩子就会很烦。有一次儿子抱怨我话特别多,不想听。我老公就告诉他,女人话多不是正常吗,你妈多说几遍,不就是因为你没有回应她吗?你告诉她,听到了,明白了,她不就没话了吗?儿子,我警告你哈,你敢嫌我老婆唠叨,看我收拾你哈。

    在教育这件事情上,有可能我们的方式方法不对,但是动机总是没有错的,爱孩子的心是没有错的。父母的相互指责,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都不爱他。如果父母能够互相撑起托起。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都是爱他的。

    现在孩子更多的时间生活在学校里面,所以家长和老师之间也需要互相的补位。家长和老师都不会是完美的人,都会有他做得不足不到位的地方。方式方法可能有错,但是动机总不会错。我们更多的时候需要把对方的动机解读给孩子听。

    关系的好坏一定是建立在互相的理解和包容之上的。而且夫妻关系好不好,孩子是非常敏锐的。作为一个十五六年来一直搬着小板凳看我们表演的忠实粉丝,他可能比我们自己更懂我们。

    为什么我们常常感到孩子对我们关闭了他的心门?

    当然父母没有很好的倾听能力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父母给孩子传递了来自外界的“恶意”。

    第一点首当其冲的就是父母的相互指责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都不爱他。

    第二,孩子是透过父母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的。举个例子,我们经常跟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以后考不上大学怎么办?这句话传递出来就是,考不上大学是一个非常恐怖的事情。这个事情还没有发生,孩子首先已有很大的压力了。再来,你怎么没有某某同学考得好哇?这样就把这个孩子和某某同学摆在了对立的两面,孩子不敢对父母有更多的怨气,把怨气都撒在某某同学的身上。某某同学可能浑然不知。但这个孩子对同学已经有了成见,破坏他跟同学之间正常的关系。你这次作业不做好,看老师怎么收拾你。同样地把老师摆在了孩子的对立面。究其原因,都是父母自己不敢直面指出孩子的问题(怕冲突),借别人之口来指责和批评孩子。(孩子有什么问题,你就事论事地陈述性的语言指出来,不遮遮掩掩,其实是最好的方法)。

    孩子透过父母的眼睛来看待这个世界,其实更多的时候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做了什么。你批评指责老公,孩子也会对爸爸不尊重。你负面地点评老师,孩子对这个老师有成见以后,这个老师的课他就不愿意听。

    当孩子觉得全世界都不接纳他,不认可他。他对这个世界就充满了很深的恐惧,这个时候他会关闭他的心扉,拒绝跟外界交流。

    我和先生除了有很多的怕和担忧以外,还是活在二元世界的人。不是对就是错,对孩子的行为充满了评判。孩子被老师批评了,一定是他做的不好,对孩子任何一点解释都完全听不进去。不久前,儿子跟我说他被英语老师扣了50块钱,我当时说,啊,那我还得扣100块。然后孩子就气得不得了,大声嚷起来,我以后有什么事情都不会跟你讲了。后来我自己想想也没对,在儿子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就跟他这样子讲,老师已经惩罚你了,扣了50块钱了,你已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了。我再扣你100块钱,这样说好像特别没有道理。儿子说,就是啊。然后他就主动告诉我,同学上课看别的,叫他看,他没忍住就看了一眼,正好被老师逮住了。我说你觉得特别委屈。(认可他的感受)。儿子说是呀。我当时开玩笑,要不要妈妈帮你去k老师一顿。(只是表达我是跟他站在一起的),儿子连连说不行不行,最后我给他说,如果你在一个环境里面特别优秀,你做了错事,别人对你的容忍度都会高一些。如果你本身不够优秀,做错了,别人对你的容忍度就会低一些。(我不是跟孩子“传递胜者王、败者寇”的观念。我想跟孩子传递的是人性就是如此。没有对也没有错。存在即合理。我就是这样子,孩子考得好,我心情好,小错就放过他了,考得不好,再犯点小错,那肯定要k他一顿)到第二个星期,我们看望孩子的时候。我给先生说,我怎么喊你跟你讲话,你都不要理我。然后我无论怎样挑起话头跟他讲,他都不理我,好几次以后,他才回应我。我就告诉儿子,当我跟你爸讲话的时候,爸爸没有理我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有一颗火苗蹭蹭的往上窜,这股火已经串到喉咙口,他如果再不理我的话就会爆发了。同样的,上课的时候老师给你们讲课,你们不认真听讲,其实他内心有很多的愤怒。儿子辩解说,老师讲课不针对他一个人。我说,当然了,那老师就只好和回应他的人交流呀,但是他内心的这种愤怒并没有减少啊。我说你会受到惩罚的,以后就罚你当一个老师,让你去跟那些熊孩子讲课,没有人听你的。(要是以前,我就会说,不怎么怎么样,你就去当一个叫花子。其实这是一种负向的暗示。我其实内心巴不得孩子能够去当老师。我主要是不想给孩子负向的暗示。)

    我现在想跟孩子传递的是,人性是复杂的,世界上就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特点,这些特点称不上好或者坏。我们每个人都有贪婪的一面,卑鄙的一面。比如好多人都做过一夜中彩票500万的梦,面对一些需要我们仗义执言的时候,因为害怕退缩了。

    人生中很多时候没有对错,只有选择。我今年有几个朋友都遇到这种情况,孩子没有考到理想的分数,孩子想重新再复读。其实究竟是复读还是去上大学,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只要你好好走,都会走出最好的路。但如果纠结,就会一步也迈不出去。

    福祸相依。没有哪一件事情是绝对是对的,哪一条路是绝对正确的,哪一个选择是绝对合理的。专注于你自己脚下的路,好好的走,一定会可以走出一条坦途来。

    孩子是通过父母的眼睛来看待这个世界的。用心理学中精神分析的话来说,我们要当一个去毒化的父母。某某同学吹牛,说一天要用1000块钱。有没有可能是这个同学太想得到别人的认可了,但现实生活中,他泛泛可陈,没有什么可以示人的傲人业绩,就吹吹牛啰,如果他爸爸妈妈对他的关心和认可多一点,他会不会就不这样做?老师不公平,对张同学和李同学态度就截然不同。有没有可能老师批评张同学,张同学还笑嘻嘻的,下次还主动给老师打招呼,批评李同学,李同学垂头丧气的,见着老师绕着走。有没有可能是老师今天家里面有什么事情呢?他心情不好,李同学正好闯到点子上了。存在即合理。让孩子去探寻这个事情背后可能的真正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只论对错。

    我们经常说孩子叛逆期到了。但究竟什么是叛逆呢?我先后听到过几种不同的答案。第一种是,孩子不被父母所理解,所以出现一些叛逆的行为。第二种是当一个人逐渐的成长,感觉自己越来越有能量的时候,尝试着去触碰一些规则,而父母是孩子感到最有安全感的人,所以他先给父母对抗试试看。还有就是什么青春期到了,荷尔蒙分泌旺盛什么的。

    其实我很想和大家探讨一下第一种和第二种。这两种说法我其实都是赞同的。

    举个例子。朋友的孩子上初三,母子俩就经常因孩子用手机的问题发生争执,孩子周末要玩手机,而且要把手机带到学校里面去,妈妈肯定不同意。孩子要求妈妈给他手机里面充流量。妈妈坚决不干。然后这个孩子就放话说,如果我下个星期回来你再不给我充值的话,我就不去念书了。当时朋友跟我讲的时候,其实内心有很多的害怕。她说,要不然这个周末孩子回来我到我父母家去躲一躲?要不然我把这个孩子赶出去?我当时给她的建议就是,孩子的每一个虚张声势的行为后面都代表他内心力量不足,心虚。你必须去面对孩子,面对冲突,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然后朋友说,孩子抢我的手机,怎么办?我说,手机是你的地盘,该你做主。你连手机的主都做不了,你怎么管孩子?你手机设个密码噻。

    到了周五,孩子回来了,气势汹汹的说:把我的手机充流量,不充我就不读书了。朋友说读不读书是你自己的事情,但是流量不充。孩子一把把她的手机抢过去,发现密码改了,气的不得了。这个孩子就提起一把剪刀,把朋友最爱的那个古奇包拿出来。你给我充不充,不充的话,我就把你的包给你剪了。妈妈还是说坚决不充。后来到晚饭的时候,妈妈叫孩子吃完饭,孩子也不吃,而且还不准妈妈吃。僵持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我朋友六点过就跑到外面去饱饱地吃了一顿。星期六一天,妈妈跟儿子各种斗智斗勇。儿子说,我小学的时候你让我这样也学,那样也学,我连快乐的童年都没有。妈妈说,我不后悔,你学了这样那样,你现在琴棋书画样样都懂,我很为你骄傲。如果事情重新来,我还是会这样做。然后儿子又说,小时候你打过我好多次,现在我长大了,我要打回去。这个妈妈说,我小时也挨过打,你姐姐也挨过打。可能我这种方式你不认同。但这就是我当时教育你的方式。如果重来,我可能还是会这样子做。儿子说我不读书了,这书有什么好读的呀?朋友说,读不读书是你自己的选择。儿子,你能力这么强,操社会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你妈不行了,妈老了,快50岁了。以后我们各管各。儿子说,你不管不得行,我一定要缠着你。然后这个孩子又提着剪刀去剪她的包。想了下,古奇包太贵了,就拎了一个很普通的包出来,然后剪之前还一再跟说,是你逼我剪的,我本来不想剪你的包,是你逼我剪的。朋友回应的也很好。儿子,我爱你,你也爱我,我俩之间的感情金山银山都换不了。一个包算什么嘛,你把房子烧了都没什么关系。感情没有了,一切对我来说都不重要了。我朋友还告诉他儿子说给你点钱充流量,从而对我来说其实更简单一些,不给你钱,对我来说其实更难。但我不想你沉溺手机中看不见外面更好的世界。母子俩一直僵持到星期六的下午。后来这个孩子就妥协了,跟他妈说。妈妈,我们俩好好谈一下嘛,以后也不找你充流量了,也不带手机到学校里面去了。但是我都这么大了。能不能把生活费让我自己充,然后每个星期给我50块钱的零花钱。我朋友想到孩子周末回来就看场电影,吃点东西也止50块钱。然后她就同意了,然后郑重其事的跟孩子签订了合同。约定孩子怎么样用手机,周末作息时间又是怎么样安排。还跟这个孩子说,你现在已经是大人了。妈妈相信你会遵守约定。

    朋友母子俩的故事就告诉我们,其实孩子背后的那个真正的心理动机需要我们用心去解读。他儿子无非就是想让妈妈尊重他,让他能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儿子的那些无礼的行为和语言不过就是表达自己不满的这么一种情绪,其实内心也挺心虚的。这个妈妈之所以能够坚持不退缩,其实她内心目的性很明确,坚持自己认为对的。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常常被孩子的话牵着走了,而没有去深入的想,孩子想透过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现在孩子离家上学。平时交流沟通的时间就少了。当孩子跟我们传达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真的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孩子说的是事实真相,还是仅仅是他个人的感受?孩子说的是事实的一部分,还是事实的全部?孩子诉说这些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孩子真正内心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如何帮他?

    一个朋友的孩子跟她说,妈妈我不想上学了。尽管这个朋友很焦虑,她觉得那么就让孩子休息一下,结果孩子一休息,一天两天,最后在家里面一两年都没有去学校。后来孩子跟她说,妈妈,其实我只是觉得那个时候遇到一些困难,如果自己咬咬牙,坚持也就过去了。我跟你抱怨说不想读书了,并不是真的不想读书。我们自己也经常抱怨单位的领导,抱怨天气,抱怨不想活了。其实这些就是一些牢骚话而已,听听也就过了。

    心理学上有一句话说,每一个异常的行为背后都是为了寻找爱。其实孩子的一些不良的行为,背后都是想寻找的是关注和关心。如果父母能够读懂这一点的话,孩子的不良行为就会慢慢地纠回来了。

    我以前特别在乎孩子的分数。当然现在也特别在意。但现在更在意的是孩子的品行和能力的培养。他如果考差了,那么就和孩子一起去探讨,成绩背后反映出他什么能力的缺失。如果只是因为分数去批评和指责孩子,就失去了一次分析讨论提高的机会。也就是说,现在我努力让自己做到,在教育这个事情上,把品行放在第一位,把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二位。当其他和这个这两个目标相悖的时候,抓主放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教育反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lxb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