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每周500字
我当初要是那么做就好了 vs. 我已经做这件事1年了

我当初要是那么做就好了 vs. 我已经做这件事1年了

作者: 刘思宁 | 来源:发表于2017-12-07 19:09 被阅读56次
    source @unsplash

    我从今年9月份开始使用柳比歇夫创造的时间统计法[1]来记录自己的时间[2],就是每天记录自己做了那些事情,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用了多长时间,而且要减去其中发呆,走神,花在路上的的时间。

    我每天花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用在记录和整理记录下来的事情,多的时候甚至1个半小时。1个小时,已经是1天的4%了,是醒着的时间的6.25%了。用这些时间做点别的不好么?别人这么问我,我自己也会这么问自己。但我还是想继续记录,哪怕现在用的时间有点长。

    为什么呢?

    为啥么我们总说「我当初要是那么做就好了」

    我在一篇李笑来老师写的文章中读到过他的一个观察。那些在年轻时没有怎么读书的人,在40多岁时会喟叹:当初要是多读点书就好了。

    我们[3]每个人都使用过这样的句式:当初要是 XXX 就好了[4]。多学习,多运动,多陪家人……等等,都可以往里填。

    就算他们没有读书,他们也一定是用那些时间了一些事情,比如去刷微博了。当时他们也挺舒服的,只不过现在承受了痛苦,就忘了当初享的「福」。想要减弱这种痛苦,有两个办法:想办法减弱当下的痛苦,或者想办法减弱未来的痛苦。

    想减弱当下的痛苦,就继续刷微博。刷微博就是很轻松,刷着刷着你就看到了明星出轨,商业混战等等各种消息,然后忘了需要读书。

    想要减弱未来的痛苦,就去读书,但你会发现自己因为之前没有多读书,导致今天的理解能力不强,这其实是很痛苦的,但是长期坚持,能减弱你未来的痛苦。

    两种选择的利弊看起来很简单,但问题是,如果不做时间上的记录,我们马上就会忘了自己的时间投入到了哪里。

    偶尔翻看记录。当我看到一段时间没有用来做正经事,比如那时候在发呆[5],或者在摆弄手指。我就必须承认,那段时间不会促进我在未来的产出。如果我发现一天都没做什么正经事,我也必须承认那一天产生的积累很少,尽管那可是一整天的时间。只有回顾时间记录时产生心疼的感觉,我们才会更珍惜今天吧。不然,我问你,你知道你上周的今天浪费了多长时间么?上个月的今天呢?大多数人不知道,因为不知道,所以也不会感到心疼;因为没有心疼的感觉,就觉得今天再刷刷微博也挺好的。

    没有产生积累的时间,也是时间,但不算是你的时间。

    你很可能把那些时间给了流量主,给了广告销售。当你回望那段时间,会感觉空空如也。因为那段时间在流量主的手里。流量主回望那段时间,可能不会觉得空空如也,甚至反而觉得业绩不错。

    如果你已经打算记录时间了,那就赶紧行动吧,文章剩下的部分不用你看了。行动最重要,不是么?

    为什么另外一些人会说「我已经做这件事1年了」

    如果你继续看这篇文章,那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行动最重要,不是么?

    与「当初我要是那么做就好了」相反,有另外一些人会说自己已经持续写作1000天,或者每个月看一本书,到现在已经大半年了。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有一种可能是,他们在还没有开始行动之前,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做一些根本不会产生积累的事情。在感受到了自己的落后,甚至退步后,因为痛苦而开始行动。

    要行动就有第一天。时间就是这样,你无法跳过开头,而直接进入100天,1000天之类令人敬仰的长度[6]。只不过今天也做,明天也做,慢慢的,发现自己已经做了3个月,又慢慢的,发现自己已经做了半年,一年……

    你会发现,他们和之前描述的那种人的区别开始于行动的第一天。没有行动的人在事后会说「我当初也想到了要做 XX」,行动的人说,「我已经……」。

    我们都见过那些说「我当初也想到了……」的人,但我们真的很佩服他们么?我们显然更佩服那些行动了的人,不是么?

    行动就要面临各种现实的阻碍,比如突然有棘手的事情,钱不够,精力不够,等等。最终能坚持下来的人,克服过的困难,是一个只说「我当初也想到了」的人没法比的。

    那为什么会在刚开始的那一天产生区别呢?这可能是不同的人,对于行动的认识极为不同。毕竟,我们的多年来的教育都是要求我们在考试的时候知道,而不是要求在生活中有所行动。很多人对于「做事需要行动」其实是没有概念的,这是我在毕业后3年后回望自己的大学生活时发现的;至少,我自己就是那个没有「行动」概念的人。

    另外,他们的区别也在接下来的每一天。现状是过去的积累,未来是从现在到未来的积累。有些人越来越有积累,有些人一直没有积累。直到有一天,那积累产生的差别已经显而易见,甚至到了完全不能视而不见的地步时,会有一半的人说「我当初要是那么做就好了」[7],而另一半的人说「我已经……」。当然,这里的一半,不是一个确切的比例。你说,这个比例会是多少?

    后话

    我为什么觉得自己应该开始行动了?

    这可能要感谢互联网,让我看到很多优秀的95后,00后,并且有机会能结识他们,看到他们在比我小的多的年级,就有那么好的积累,或者已经开始积累。也意识[8]到,自己在他们那个年龄确实不会写作,确实没有独立思考,而不用等到40多岁,看到同龄的朋友之间有了巨大的差别。

    从这个角度讲,现在互联网上流行的知识焦虑也可能因为此。大家都能看到某个领域最优秀的人和自己的差距,而不是等到很多年后,身边的那几个人和自己产生不可忽视的差距。


    1. 这个方法在《奇特的一生》中有描述

    2. 并不是完全按照他的方法,也没有每天都记录,大约有80%的天数在记录。

    3. 前几天看到一个对我们的很精彩的描述:这里的我们指的都是我自己,但如果你有同样的感触,那就是我们。

    4. 实际上,这一个应该抛弃的句式,它的使用会影响我们理性思考。

    5. 在我的日志中,这表述为一个缩写 FW, forgot what (I was doing)

    6. 如果人们真能直接进入那样的长度,这个时间长度应该也就不那么被人敬仰了。

    7. 说这话可能还算好的,那样可能还有机会因为痛苦而产出改变。另外一种表现可能更有问题:觉得那些行动了的人有什么了不起的,比如「多写了几篇文章你就了不起啊」之类的。觉得别人不过是提前一年做了 XX 事情而已。然后不屑于开始那样的行动。

    8. 意识的意思是觉察,觉察的意思是看出来,重点应该是出来(而且不应该仅仅是用眼睛看出来),有些东西随着光波进入了眼睛,却看不出来。这里的意识到,是说看出来自己本来看不到的东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当初要是那么做就好了 vs. 我已经做这件事1年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lyj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