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不黑知乎了,现在黑采铜。
采铜是知乎早期最知名的大V之一,被称作“知乎社区最具知乎精神的楷模”。也是我自己曾经的偶像。
最近也是在一次对知乎运营体系的讨伐声中,说了一些并不合适的话,所以遭到了众V的集体炮轰。
让我们来看看他说了什么。
……当然现在的知乎离我理想的样子差得太远。如果我是CEO,我会:
1. 解雇一半的知乎员工,只留下精兵强将(这并不残忍,因为我相信他们可以轻松找到一份不错的互联网工作)
2. 更严格的话题管理,限制与知识无关的问题,限制哗众取宠的讨论。
3. 挑选五十位左右有真才实学的、各个领域的知乎内容贡献者,形成长期的、深度的合作,与他们打磨精品的付费内容,做出爆款产品。
4. 制作知识性、趣味性并重的音视频节目,进行全网多渠道分发。
5. 知识性实物商品的开发设计,并售卖,而不是靠刘看山卖萌。
明摆着,这是一次大V对知乎的吐槽日常。
但是不一样的是,这次采铜的逻辑,我表示:???
对商业逻辑比较熟悉的人都可以看出,采铜提出的这些建议其实是偏离知乎实际的。对所有人来说,这无异于一次跨领域的嘴炮。
评论里有网友@何静 表示:“采铜大咖能说出这样的话?确定没有被盗号?”
但更多的,你会看到,知乎众大V在评论区里展开了炮轰和嘲讽。
知乎风向瞬间转变。
对知乎平台本身问题的讨论,近几日全部转移到了这位“知乎精神的代表人物”身上。
具体惨状我不说了,可以自己去知乎看。
我只想谈论一下,这位曾经被我视作偶像的采铜老师。
知乎的水化,采铜这类知乎原生型大V,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崩塌。
作为一个曾经的采铜死忠粉,我认为,采铜人设的崩塌,是两方面的。
一、 采铜的精神内核
是其早期的“知乎精神”
但是其后来却走向了背离
1
“对不了解的事物保持沉默,对深邃的事物保持渴求,对粗劣的事物保持厌恶,对恒久的事物保持迷恋。”
这是采铜曾经说过的话,但是其作为一名心理学家,最近却对知乎的商业运营模式大开嘴炮。
如果仅仅是指责,我还可以接受,但是还强行对这个“不了解的事物”自傲满满地提出意见,只让我感到不可思议。
2
采铜这个ID源自成语 “采铜于山”,语出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 “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
学界风气浮躁,人云亦云,甚至以引用二手材料为傲,相当于用铜钱来炼铜,而他提倡的,是从铜山采铜,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分析得出自己原创性的观点。
“采铜于山铸新器,学心知智启世人。”这句话是采铜自己说的。
知乎对变现这件事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尤其是知识变现刚刚兴起的时候,在知乎老用户中人人喊打。
在当时看来,让知识沾上“铜臭味”、“二手信息”是不可以接受的事情。从阅读中得来的“一手知识”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智慧。
但是很快大家就都叛变了。
大部分抵制知识变现的大V,后来都开了课或者收费专栏,一笔一笔赚着他们曾经痛骂的“二手信息”的钱。
而采铜也在前不久跳了这个坑,在网易云音乐开了自己的付费读书专栏。
曾经提倡一手资料分析、深度思考的意见领袖,今天售卖着自己的“二手信息”,这是不是一种嘲讽?
3
2016年4月,在采铜的新书《精进》的发布会上发生了两个小插曲。
一是提问环节,在场某位提问的学生让采铜老师回去读某本名字很长的书,口吻很不客气,对此采铜的回答是:“您刚刚说的那本书是?好,我回去搜一搜。”
二是主持人说《精进》在豆瓣的评分是9.4,采铜老师立马主动地接道:不是。
全场哄笑之后纷纷觉得采铜老师好实诚……怪不得梁边妖说他是理想主义者,这确实是只有理想主义者才有的本能。
从谦逊到膨胀,是采铜老师的原罪。
重新翻了一下采铜老师的动态,有一条好像已经删除了。
那是对之前知乎空降大V开Live的不满。还记得,当时采铜对知乎不用平台自己的大V,而是要去请外面的名人来做Live这件事情很不满意,字里行间皆是嘲讽。
其中提到了请来的国际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采铜便不自觉把对知乎官方的不满转移到这位国际学者的身上。称其“Live评分低,看来学术权威也不怎么样嘛……”诸如这样的评论,而且句句透露着自己《精进》豆瓣评分高、销量大的自满。
对于我来说,从这个时候起,采铜已经不是我曾经追捧的采铜了。
津巴多的Live得到的评分不高,但其学术地位是公认的。外国心理学家来中国做交流,必然语言上有所隔阂,但是你直接跳过这些因素来质疑别人的学术水平,这种膨胀已经到了我这种曾经的死忠粉都无法直视的地步。
我曾经,是因为惊艳于采铜认真的治学态度而被圈粉,谦逊在我看来是采铜的核心特质。
当谦逊有一天荡然无存,转化为不知天高地厚的膨胀时,对不起,我脱粉了。
二、 采铜作为原生型大V
其标签“知乎大V”和“作家”
越来越没有含金量
这个角度其实是非常不明显的、是一个慢性化的过程。
采铜被炮轰的事情提前引爆,但是隐隐约约可以看到这样的趋势。
首先先说一点。
采铜是一个知乎的原生型大V。
我的意思是,他的大V之路始终扎根于知乎这个土壤。
如果说给他两个标签,我觉得一个就是“知乎大V”,一个是“作家”。在此之外,我没有见到他还有哪些其他的更强大的标签可以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但不幸的是,这两个标签缩水的程度越来越严重。
1
首先是“知乎大V”的“塑料化”。
知乎一直在水化,其原有的优越感已经荡然无存。越来越多的低端用户和段子开始占领这个曾经理想化的土地。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当段子手都能当大V的年代,“知乎大V”不再是一种知识和意识上超前的精英的标签。
现在当我和周围人谈论起“知乎”、“知乎大V”,我自己都觉得羞愧、自己都觉得想笑。
知乎越来越low,知乎的大V也越来越不能成为向上者的精神领袖。
我自己称之为“知乎大V的塑料化”,当你现在看到一个知乎大V,你不会再感觉他手里有着沉甸甸的干货,而更像是看一个塑料壳。
“样子很花哨,但是感觉像是空的,给人一种廉价感。”
2
第二是作家。当然,这里主要是“畅销书作家”。
如果说采铜把哪一步走错了,那就是他把自己的书卖得太好了。
知乎的核心人群永远是小众的,他们反对任何大众化的潮流。这是早期知乎人内心的骄傲。
而在知乎,除非是教材或者学术著作,畅销永远是书的原罪。
更何况是励志畅销。
励志畅销很容易被人扣上成功学的帽子。而由于早期成功学书籍市场混乱,给人留下了鸡汤的恶劣印象。即使今日仍有优秀的学术性较强的励志书面试,却也大多被扣上了鸡血的帽子。
当采铜成为励志畅销书作家的时候,他已经被大多数知乎er在心里默默划入了最low的成功学一行。
真的很难翻身。
最后想说的
我从来也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也会来批评自己当年的偶像。
采铜老师曾是我所见过的少有的,在知乎上答题非常认真和严谨的一个人。
但是求索者之所以为求索者,是那颗不断探求真相、追求深度思考、审问慎思的心。
以及永远都保持谦逊、保持反省的自我特质。
当年采铜老师思考的深度与锐度,字字珠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如今扭回头,看众人将其扳下神坛。只能叹一声可惜。
如果离这条路越走越远了
那为什么不停下来想一想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