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被微信公众平台·小程序刷屏了,各大号惊呼:马云爸爸危险了,AppStore要被颠覆了,甚至是安卓开发者要失业了,企业要好好储备前端开发人才...
一切猜想源于今年年初微信之父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的演讲,那次48分钟左右的演讲中,除了留下那句被产品人奉为金句的:好的产品,用户用完即走。另一个就是应用号的预告。
其实,如果你认真地看完当时48分钟演讲的,就大概知道张小龙口中所谓的应用号,它的初衷是什么,会做成什么样的。而各大媒体张口闭口中的“颠覆”,不过是媒体惯有的腔调罢了。
在八个多月前的那次演讲,其实他在讲两个事,一个微信的价值观,二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初衷。“一切以用户价值为归依”,这是微信的价值观。看起来很简单,所有人都在说用户至上,用户体验第一,但在商业和资本面前,用户体验往往不得不让道于商业盈利。微信是为数不多的,真正落实这个理念的产品。单看启动页面,你能看到几个产品像微信一样,用一个近乎哲学的画面,代替掉广告。微信的克制源自于张小龙的产品哲学,不打扰。
用户关注了一个公众号,就像安装了一个 app 一样,他要找这个公众号的时候就像找一个 app 一样,进去使用这个公众号。在平时这个号不会向用户发东西,所以 app 就会很安静地存在那里,等用户需要的时候找到它就好了。
在谈到应用号的产品形态时,张小龙强调的居然是,不打扰,而不是颠覆@#¥%,果然,这很微信。
为什么要在微信公众平台里做这个事,我们先看看微信和公众平台的演化和布局,当然所谓的布局往往是事后诸葛。
△微信的生态布局
复盘微信在五年多的迭代,主要在做三件事,统一起来就是一件事:连接。
一、连接人与人:在微信V1的时候,它取代了传统的短信通讯方式;在V2中,开启语音通讯时代;V3,摇一摇出现,社交从熟悉的人到附近的人;到V4的朋友圈,至此,连接人与人的使命基本已经完成。
二、连接内容的生产者与内容消费者:这是微信公众平台在做的事,微信公众平台在V4出现,到现在,四年多一个月。按张小龙的说法,微信公众平台现在发展成一个媒体属性很强的平台,并不是他的初衷。他这个平台要做的不仅仅是内容,而是“服务”,让创造发挥价值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初衷。所以我们看到,微信公众号有三种: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对应地,订阅号是内容创作者的阵营,从原创保护功能到打赏,做的是内容,让写作者发挥价值;服务号和企业号,则属于第三部分,连接的是人与服务(详见下面)。
在微信公众平台这块,之前写过一篇复盘的文章:今天他是个四岁的宝宝 | 微信公众平台迭代史,微信公众平台的迭代有四个主线,分别为:一、基础建设;二、平台规则的完;三、连接商店;四、为开发者服务。前两者是为内容连接做铺垫,后两者是为人与服务的连接做铺垫。
三、连接人与服务:服务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接着上面的公众平台,服务号与企业号做的是人与服务的连接,在服务号中,逐渐在开放开发者权限。然而,服务号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尽管在微信通讯列表中,服务号的入口比订阅号浅(服务号没有被折叠,而订阅号被折叠),但是谈到公众平台,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媒体阵营。所以,服务号的不如意,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应用号。此外,微信在V5中打通的支付功能,V6中的红包功能,这两个功能是连接人与服务的基石,也是马云爸爸的痛心之处。点进钱包,可以看到服务分为腾讯服务和第三方服务(腾讯系产品),这些服务的形态其实跟应用号有点点类似,都是搭载在微信这艘大船上的水手。(此处容我忽略掉微店)
可以看到,在微信的战略层,连接人与人,人与内容,人与服务,是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连接器的三个触角。微信公众平台同时承担着连接人与内容,人与服务的重任。如今,人与内容的生态接近稳固,所以重点放在连接人与服务的,为开放者服务上来。
△微信公众平台·小程序(应用号)的初衷
微信公众平台·小程序(应用号)属于连接人与服务,那它的需求表现在哪里?
一、降低开发门槛:当时在演讲上,张小龙说,自己曾经也是一名开发者,是时候为开发者做点事件了。
二、助力创业团队:通常情况下,越来越多创业团队,选择一个项目的时候,往往先做微信平台,而不是APP。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这种轻快的方法,获取初始用户,验证一些想法,再决定做不做APP。而如果微信公众平台提供轻便的开发平台,这是创业团队的福音。
三、低频,用户时长短的应用,更适合以一种轻量的插件搭载在一个强大的入口中。在未来,越来越多的工具型应用为成入口的插件,非常符合那句:用完即走。
在前面这篇困兽之斗 | 工具型产品的围城中,用使用频率和时长两个维度区分产品的类型。恰恰低频低使用时长的产品,也就是绝大多数的产品都适合成为张小龙口中的小程序。
工具型产品是低频的,且用户的使用时长也是很短的。它只有在用户需要的场景才会被唤醒,而一旦用户结束该任务,就不会在继续停留了。比如,用户打车出行的时候,会打开打车软件,行程结束,付费,关闭。所以对于体验和交互用户有一定的容忍。也就是,体验差一点,没有关系!(小程序是基于Web App开发的,交互体验没有那么完美,后面会提到)
△Web App 和 Native APP的区别
作为一个伪程序员,对技术的问题还是有点好奇心,昨晚还跟做过JavaScript开发的室友,探讨了下这两者的区别,然后找资料脑补了一下。
小程序是Web App,基于Web App我们已经不陌生了,它生存于浏览器里,宿主是浏览器,不需要下载安装。随便打开微信钱包里面的滴滴、大众点评这些就是,或者今年最火的两兄弟:愚人节的值乎、五月红火的分答(现在憋大招已经憋了一两个月了),最开始都是搭载在微信上做的Web App,现在Web App技术应该发展到Progressive Web App。
而Native APP,即原生程序,依托于操作系统,有很强的交互,是一个完整的App,可拓展性强。需要用户下载安装使用,也就是我们在应用市场下载的APP。
(1)开发成本:Web App的优点是开发成本低,它能够跨多个平台和终端,而Native APP开发就需要针对安卓和苹果两个不同的系统进行开发,且版本维护需要更高的成本。
(2)迭代周期:Web App符合快速迭代,不需要到应用市场发布审核(当时分答每天更新两个版本),不需要用户手动升级,升级在用户不经意间。而Native APP需要一系列地审核与用户主自升级。
(3)系统级别消息获取:Web App无法获取系统级别的通知,提醒等,这就是张小龙说的不打扰。而这个Native APP拥有。
(4)交互效果:H5技术自身渲染性能较弱,对复杂的图形样式,多样的动效,自定义字体等的支持性不强,所以Web App交互效果一般。Native APP则可以设计出色的动效,转场。
(5)体验效果:Web APP对网络环境的依赖性大,当用户使用时,需要去服务器请求显示页面,因此,用户体验受限于网络。Native APP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所以,应用号发展成什么样,取决于Web App技术的发展。什么时候Web App可以在交互效果与用户体验上做到跟Native APP一样,我们才可以畅想一下颠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