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266286/4b59dbaea6a340a2.jpg)
身边不止一个朋友说,最近的企业都大幅度削减市场预算,不怎么投放广告了,裁员,洗牌,砍部门,砍团建,砍招待费,一个个都人心惶惶,觉得公司快要不行了纷纷准备寻找出路。
傻不傻,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所有的船都在一起沉没的时候,你再怎么跳也逃不开历史的洪流。
无论跳到哪里,日子都不好过。更何况,能对外招收的,多半不是核心部门核心业务。像BAT这样的公司,核心业务招人在内网发一遍招聘消息,自己人就抢着转岗了,会流出来的招聘需求,大多是自己人挑剩下的。你确定你初来乍到适应得了吗?
有个朋友,本来公司和职位很不错,觉得自己没有更多的上升空间了想出来学点东西,这一出来一晃荡就是十多个月,辗转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结果哪里都越看越不顺眼,越看越不如意,与此同时大批公司都在裁员,关门,这下他彻底懵逼了,很快房租都要交不出来了,十个月里,也没怎么见到更大的世界,反而原来的技能开始逐渐生疏。
可能前几年的百团大战,O2O疯狂补贴的阵势,让大家已经习惯了每天都紧绷着弦打仗的状态,突然发现所有人都开始按兵不动了就开始慌了。除了融资开始困难以外,流量红利消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的营销号的打开率和转化率都直线下跌到5%了,新的APP用户成本已经上升到几百块一个人了。何必在这个时候硬抗呢,不如放慢脚步,精细化运营,喘口气,收拾收拾之前未注意的细节,比拼谁能熬过冬天呢。
好笑的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不出业绩了想用苦肉计证明给老板看忠心还是想变相裁员不给补偿,一些公司突然开始明文规定996工作制了,朋友怨天载道想掀桌走人,我翻了个白眼,“有活儿干的都是好公司”。起码业务模式不是伪需求不是么。别看前几年互联网从业者工资那么高,都是溢价,终归要回落的。算算自己的那摊子事究竟给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值不值自己的工资,很多人心里都有本账。
趁着寒冬,琢磨琢磨如何提升自己,拥有一个脱离平台的技能点。不要说沟通能力,销售业绩,这些究竟是自己的能力还是平台的光环,或者产品的先天优势很难说。只有完全属于你自己的技能,比如PPT制作得酷炫狂拽甩,比如会简单的设计,比如在新媒体上有自己的影响力,比如拥有认你个人而不是职业身份的真人脉,甚至八小时以外的时间撺掇点副业,开开店,卖卖货(时间),有独立生存技能,学学摄影,写写稿子,都是极佳的选择。
同时在有选择的时候,尽量做能累积出长尾效应的东西,比如做出个人品牌,比如开大自己的微店/淘宝店,搭建成熟的供应链,不要跟老农民似的干活才有饭吃,想办法躺着也能有收入进来。聪明的你,懂我的意思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3266286/67fff7349604d2f3.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