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过需求,看过需求,也写过需求,最近在想,什么样的需求才算是好需求?
产品经理的一大作用就是“承上启下”,无论是写PRD,画原型,还是去考察行业,搜集、理解竞品,都是在重复“收集挖掘->学习理解->转化输出”,将自己得到的内容梳理后,以清晰、简洁又直观的形式,辅助他人做进一步的工作。其中对需求的描述,就是最常见的“承上启下”形式。
笔者认为,好的需求应该至少有如下特征:
阐述需求背景
说明需求来源,整理出需求方的原始描述。并依据该描述,能与需求方进一步沟通,来理解该需求的目的,对需求进行粗略分类:
- 功能补充:是不是产品现在的版本完全没有应对需求的方式方法?
- 优化建议:是不是产品包含了该功能,但是用起来不方便?或者只能通过walk around去达到目的?
- 问题修复:是不是产品提供的功能有bug?
- 常规变更:是不是上线一段时间后,用户提出的需求变更?
- 其他:是不是用户对项目、产品、甚至公司的不满,导致的吐槽或情绪发泄?
通过沟通,进一步判断出需求的级别:
- 产品级:满足此需求后,能对产品本身的通用性、易用性等带来提升,让产品所在的各个客户项目受益,或者能为销售提供有力武器。
- 项目级:需求不具备行业通用性,也对产品本身没有本质提升、优化,但对于改善项目中的产品体验有所帮助。
- 个人级:个别用户的单方面意见,不具备项目内通用性,但对缓解用户情绪有所帮助。
判断优先级
对需求有了初步理解之后,要了解客户对满足需求的时间期望。同时,应该对需求的“规模”有一定的判断(可依据前文需求级别、分类),粗略评估工作量,避免低效、被动沟通,并尽可能为处理需求赢得时间。
判断优先级,要综合考虑客户的时间期望,和需求本身的影响范围。而定义优先级可以通过四象限法,说明该需求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比如,影响SaaS产品全部租户的重大bug(需求类型:问题修复),即使客户没有时间期望,也应该是“重要&紧急”的最高优先级进行处理。
说明业务场景
对于一个前台模块/功能,通常都有其完整的业务场景。从对该需求涉及到的用户入手,描述该用户对于此需求的业务期望,通过满足该需求,具体解决了此用户什么样的问题?提升了工作效率?还是完善了其在产品中的体验完整性?
有了期望,针对该期望去设计并描述业务场景涉及到的流程、边界、系统影响,并以此去确认自己的理解和设计,是否真正满足了客户需要,启发客户进一步明确需求。
在说明业务场景的过程中,进一步将该需求进行模块化、功能化的拆解,把一个场景梳理为一个个步骤。可通过用例图、流程图,将业务场景进行描述。
- 推荐工具:Xmind
考虑实现难度
这个见仁见智,毕竟对于产品经理是不是应该懂技术这件事都没有共识,尽管本人坚决认为产品经理必须要懂点技术。
一个需求,如果其业务场景凭空而来,产品经理无法判断目前系统是否在技术、数据上可以支持的话,设计地再精妙,也可能落不了地,导致需求在产品经理和研发之间变来变去,最终做出来的也未必能满足用户的原始需求了。当然,也不要被现状所累,不敢去承接需求,不敢去拥抱变化,技术现状如果不够好,那么需求本身就是个去挑战现状的机遇,总不能做一只鸵鸟,把头埋在土里视而不见。
如若了解当前系统的实现方式,知道目前数据结构以及结构变动的代价,在描述需求、开展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实现的难度,那么至少可以去贴近现有的技术方案(或发现现在的不足)、更清晰地描述数据流程。
梳理数据流程
在业务流程图之上的,是一条业务数据在系统内流转的完整故事。业务流程可以粗略、直观,便于与需求方进行沟通、确认,而数据流程则应该细致、精准,把这一条数据从“出生”到“消亡”,起承转合,所经历地增删改查,乃至对其他业务对象的影响,尽可能完整地梳理、呈现出来。
该过程涉及到对底层系统、数据结构的了解。要清楚理解一个操作对数据的影响,以及数据对后续系统自动化处理的影响,有逻辑,有依据地表达出来。
- 推荐工具:ProcessOn
文档结构清晰
有的需求文档看着就头大,有的文档看着就舒适——这很可能是因为文档结构、格式所带来的直观感受,完全是写文档的态度、对文档工具利用程度的问题,甚至到不了“文字功底”这个级别。
对于需求文档:
- 有清楚的目录。让阅读者清楚了解文档结构,也能让撰写者有一以贯之的思路。
- 格式、字体统一。并不是全篇都是“正文”,而是依据文档目录结构,该正文的时候就是正文,该标题的时候就用标题,对于粘贴来的文本也要将其统一为当前文档应有的格式。
- 善用条目。无论是1、2、3、4这样的编号,还是一个个项目符号(bullets),把观点逐一列明,提高文档的可读性。
- 少用颜色。除非强调关键点,否则尽量避免多种字色混杂,加粗、斜体滥用。
- “一图胜千言”的前提是——图要画得好。尤其是流程图,看过画了还不如不画的流程图,依据这图做解释讲都讲不清楚。流程图是阐述逻辑的工具,千万避免形式大于内容,为了画图而画图,要先有逻辑,再出图,把流程图的格式布局调整清晰,对于完善逻辑和思路都有帮助。
避免成为传话筒
最后想说的是处理需求的态度。作为承上启下的产品经理,如果不能“对上深挖需求,向下清晰表达”,而仅仅是复述转达,没有任何消化理解,这就不是需求好或不好的问题了,而是产品经理对待本职工作的态度问题。
需求说明,是对客户的责任,对产品的责任,对个人工作的责任,对团队成员的责任。也许以上每一点都可以做的不够好,但是至少不要只做一个需求的传话筒。
自勉,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