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绘画的过程中,发现了以前容易出现的问题,例如远山的处理,每一个山头与山头衔接不自然,画的过程中,每一部分画得非常详尽细致,总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画面容易零碎,缺乏统一的整体感,而后快速做了调整,画面统一。
年轻时画画,临摹优秀的画作没有问题,造型准确,笔墨色能做好适宜的处理,基本上还原画面的外貌,展现出来的画面没有问题。
但在自己搞创作的时候,就会出现较多的画面漏洞,山石之间破碎的地方很多,墨色链接度不够,缺乏整体感。
每当我拿着自己创作的画面给老师看时,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山石又画碎了,缺乏整体感,回去继续加工整理,使画面和谐统一。”
老师不给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回来后,面对问题画面,还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手整理。这样的次数多了,我就失去了自己创作的动力和绘画方向。
有时候大胆请教老师如何解决,老师会拿出画面说,其实画的这样已经很具体了,基本上不好修改,想要修改的话,只能加重一层墨色。
老师会在我的原画上再加一层墨色进行统一整合,而改出来的画面已经面目全非,不是我想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这样的过程,几次之后,我绘画创作的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心底形成了一个创作恐惧症。每当自己创作的时候,就感觉恐慌,有种无力感、和惧怕失败。
我又不愿意同一幅画面,反复临摹和创作,只要失败一次,就不会再去创作同一个内容。这也是我画画进步很慢的原因吧,因害怕失败而不愿深入研究和探索。
前天晚上,看到另一个老师的讲课,在点评作业时,也有很多山石画碎的情况,老师说了一句话,“山石上面部分皴擦要实在,越往下要虚,不能每一片山石都从上皴擦到底,那样就碎掉了。”
听到这句话时,我如醐醍灌顶,感动地眼眶湿润。这句话不就是我年轻时,初学绘画时经常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吗?每次老师给我指出问题,我不知道如何解决,老师帮忙修改画面时,演示的倒是酣畅淋漓,却也不能一针见血地用一句话来表达出来。
老师一句话的解决方案,我用了很多年才在临摹的过程中,悟出来。但在画面初稿期,还是容易出现画碎的问题,大多在墨、色渲染的过程中解决,所以创作画面,很多不尽人意。
这位杨老师的一番话,告诉我们,从皴擦开始就要开始防止、解决画碎问题,这样的处理方式,在染墨、色时不用费心力去掩盖问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作用在每一个人的成长中至关重要。老师能看出问题,帮助解决问题,就是合格的老师。
而如何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学生的成长速度和成才与否,结果却大相径庭。老师直接帮助学生从局部根本上解决问题,和从整体上全改的面目全非,令其更加迷惑,具体的问题在自己临摹的过程中,自悟,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老话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道理没错,每个学生的天赋、悟性、性格、品行各不相同,对事物的学习力也自然不同。
所以才有了,孔夫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即使如此,孔子弟子三千,最后成才者也不过72人。
我就是那种一根筋、脑子不灵光、悟性不高的一类普通人。没有老师的天赋,又遇不见能因材施教的老师,还好遇见的老师都倾尽心力地教,只是我的执行力差,学得不精、修行不高罢了。
而今在网络上,却无意间遇见了会画又会讲的通透明师,也是蹉跎半生的生命里,一大幸事了。感恩生命里的所有遇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