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谈劳动价值论与老子道德经之相通

谈劳动价值论与老子道德经之相通

作者: 林汉扬 | 来源:发表于2023-02-08 23:09 被阅读0次

    劳动是使心物合一过程,因为通过心(具现为大脑中枢神经)的思考使主体与客体环境信息更相对对称变得确定可控,因为通过身(后天所生之体与先天遗传之性)作用于自然与社会之物(环境),使主体对客体进一步的可确定可控,从而让主体获得与客体同化,故对客体之物的异化劳动,其实也是让客体之物趋向主体同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价值实现或说价值创造的过程。

      由此,可见,按马克思的理论说的“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它应该还是价值实现与价值创造的过程,因为“价值”是一个主体系统耗费代价与获得价值补偿正负反馈二元合一的概念,从劳动者耗费劳动量或劳动力(T)生产一定产品或商品数量(d)能够满足自已以及社会需求量(q)的劳动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劳动力或劳动量的耗费都能产生实现劳动的价值补偿量(L),只有劳动力(T)满足必要的需求量(q)时劳动过程生产供给的产品或商品量(d)才是有效供给,有效供给的产品或商品才是具有人类主体(包括劳动者自身与社会)使用价值的属性,而劳动生产过程中哪些不能满足需求的废品与因为过度盲目生产供给不能转化为商品,甚是产生了社会商品交换之后过期以及不能使用对社会有害的产品,出现边际效用(益)递减,尽管也是具有自然属性的使用价值,但这种自然使用价值属性的物品由于还不能被人类社会劳动者所完全认知和掌握,即“感知度”与“控制度”不够,因信息不对称而使劳动者对之失去了控制和确定性,因此,这种产品供给的劳动就不是“有用劳动”。

    《老子·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人类也是万物之一,要实现提高其自身的生存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存在度",其活动过程自然是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得能满足对自身“有”使用价值的产物,而这种“有"就是从自然环境中原有不能被人类社会劳动者所完全认知和掌握,即“感知度”与“控制度”不够甚至“无”的劳动对象中,因信息不对称而容易失去了控制和确定性的相对“无”中生出“有”的,学习的目的就是获得“感知度”与“控制度"的有,故《道德经》曰“为学日益”,而学习使主体因为“有"更高的“感知度"与“控制度"从而可以让自已再劳动生产时用更节省更少劳动力数量与时间(人力或劳动量T)与环境物力资源与供给量(d)的方式撬动更多的确定可控的社会必要劳动量(L)与确定可控制的环境物力与需求量(q),在这个进步优化过程中主体劳动者从过去依赖于更多体力劳动实现价值的方式逐渐向更少体力劳动的脑力劳动生产,外部则由于主体主观对客体客观环境的“感知度”与“控制度”规模系统化的提升而俱现为生产工具的“智能化”发展,从高耗低能的“手动化"的“有”人为控制向低耗高能“自动化”的“无”人为发展,故《道德经》又曰:”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可见,人类社会对原来“无"使用价值的潜在环境物力资源转化为“有”使用价值的显性物力资源来满足提高必要需求量(q)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实现从“无”到“有”的人类社会劳动生产过程,也是一个人类把自然环境的原先不可控不确定的相对无用物质、能量、信息转化为能被人类掌控确定的相对有用物质、能量、信息的过程。但是,这是老子从“得”的角度而言,这里上面按我的数理分折从“失"的角度补充一点,劳动量(T)与供给量(d)却是从多到少从相对的“有”到相对的“无”的过程,从我的价值杆杠平衡公式:L/T=q/d或Ld=Tq可以看出,得到同样的主观与客观总和的价值实现(L+q),那么,失去的主观与客观的价值耗费(T+d)更少,甚是主体的劳动量“T”似于“无"时,环境物力资源转化为能满足主体的有效供给就更高更多!

    可见,不管是人力还是物力资源的供给耗费并非越多越好。但供给的有效性却确实是越多越好。否则,过度盲目的劳动生产供给递增达到了主体所能承受的边际就会物极必反,要把对某一相对过度产生供过于求的过剩劳动力(损有余)转移到需求不足供不应求的劳动生产中去“补不足”,产生超边际脱离轨道重心不稳的失衡状态,而重新回归到平衡之动态都是趋于反向的,否则,每递增一个单位的劳动量与对应的产品供给其相对于主体的使用价值或效用就会边际递减。不但如此,如果失衡的涨落动态大起大落过于剧烈,反向之力过强,系统的存在就容易崩塌,比如,个人心理活动的情绪,劳动生产消费,社会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失衡等等,就会产生个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健康。自动出现强制性反向调整状态,在社会上表现为经济确着陆与革命性事件等,这也是系统的自救效应。故老子的道之动的“弱"除了使用价值与效用的有用性避免递减弱化补偿之外,还是一个追求过程动态平衡的“和平与安全(稳定),来避免因维持“存在度"时出现耗费代价的递增。

    故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这就是所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劳动价值论与老子道德经之相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rc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