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
《扒手》|走近布列松

《扒手》|走近布列松

作者: 一步步向你靠近 | 来源:发表于2018-10-30 20:39 被阅读64次
《扒手》

上映时间:1959年12月16日法国上映

导        演:罗伯特·布列松

主        演: 马丁·拉萨尔  玛莉卡·格林

罗伯特·布列松,一个被杨德昌和贾樟柯奉若神明的人物,总算我也开始了对他的探索。

早前唯一一部看过的他的作品——《乡村牧师日记》,这是第二部,也是受到关于贾樟柯对于创作《小武》因由的阐述,其中便着重提到了这部《扒手》。

不论是《乡村牧师日记》还是《扒手》,都才用了日记式的形式呈现,主人公的大多数心里独白并非通过画面而是采用内心独白呈现。

冷静自持、极简风格和弱化表演都是布列松的特点。

可能对于布列松这样的导演,这样的生命经验超过绝大多数人的导演,了解他的生平是接近他的一条道路。

二战被关入德国的集中营 结识勃里克柏杰主教,于是他的作品便糅合着宗教、哲学。又因为曾经是一名画家,于是在他那里电影便和绘画融为一体。

米歇尔不是一般的小偷,他的家里有着大量的书籍 ,平日里也热爱阅读,对于偷窃,他有着自己的见解。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个天才,而这样的天才被赋予了偷窃的权利。并且偷窃在他这里成了一门最为优雅的艺术,那流畅的剪辑和娴熟的手法都说明着这一点。但他始终无法摆脱社会秩序的包围,以及自身生命的无限追问。毫无疑问, 这是一个《罪与罚》式的人物。

之前看完《罪与罚》倒是写过一篇文章与人交流 ,此处贴上,也是回顾。

《罪与罚》真的是一部直达内心灵魂的作品,我还记得起始读至马尔美拉陀夫,胸腔之内满是悲怆。他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话,尊敬妻子,爱着家人,他想让自己的家人过上好日子,他愿意去求去工作。但他无力战胜饥寒交迫的境况下应接不暇的状况,妻子的肺痨,自己的酗酒,以及迫不得已走上卖淫道路的索尼娅,他亲爱的女儿。他悲痛极了,现实已经无法叫他栖身,所以醉醺醺的他被妻子叶卡琳娜拖拽这头发还在大喊,“此刻的我是幸福的!”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角色引人入胜,身材瘦削,体格高挑,脸色苍白,精神忧郁,无疑老陀又给了他一副不修边幅却依旧俊美甚至有几分高贵的相貌。他深受尼采“超人”思想的影响,可能在他内心深处总是有一种想要凌驾众人之上,或者说是那种如拿破仑一般踩在千万人尸体上成就一番事业(在他看来这番事业是为着最大多数的人)的欲望潜伏在他的身体里,围绕在他身边的人总是显得愚蠢而可怜以致于他不愿意与这些“平凡人”为伍,于是成为一座孤岛的危险在向他迫近。所幸他的妹妹和母亲,他的仅有的两个血亲给予他的关怀,以及一位从不计较得失的热心友人牢牢地拖拽着他的怜悯心和同情心。

所以在杀了阿廖娜和她的那个温柔且唯唯诺诺的妹妹丽扎韦塔,即便他的信仰竭力地说服自己的良心,无数次在他耳边低语,“杀人,尤其是杀这个有害的人是无罪的”。良心呢,却也不敢称臣,于是两个像是在打一场暗无天日的世纪大战,拉斯柯尔尼科夫成了这场战争中被蹂躏践踏的战场,垒起了森森白骨,渗入了艳艳鲜血(原谅我,我就喜欢这么“花季”的表达)。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痛苦忧郁在这两相厮杀之下也就容易理解了,随之产生了的精神错乱,忧郁,胡言乱语,行为怪异也就理所当然了。无怪乎他可以斧头杀人,亦能将所有钱财赠与他人。这是一颗怎样的心呢?我实在不能用言语表白清楚,但我知道这很痛苦。

我以为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和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两相对应的写法,也就是复调。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实在和拉斯柯尔尼科夫太相像了,如同手心和手背,比如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和拉斯柯尔尼科夫同样愿意将自己的善意藏于卢布中,甚至在最后一刻放弃了对阿甫陀季雅·罗曼洛夫娜的邪恶行动。而根本的不同,是两人犯的“罪”不同,一个是杀人的罪,一个是淫乱的罪;一个根植于理想,一个根植于欲望。两相对比之下,自然有高低之分。兽性的原始的性欲引起的“罪”不可抑止地走向了波尔菲里对拉斯柯尔尼科夫预测的那个毁灭性的结局,自杀。

同样,也因为理想的动机,拉斯柯尔尼科夫最终选择的是自首,那是一条艰难但是又有着希望的道路,作者实在没有亏待他,索尼雅在他的身边陪伴着他,始终,而且我想,七年倏而过去,爱情的温暖会照亮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路。

影片最终的结局和《罪与罚》异曲同工,是爱情拯救了一切,也许仅仅爱情还显狭隘,那便是"爱"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扒手》|走近布列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sn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