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铁路叙事
20200926
老茂发来了一个链接,还是在一个月前,八月二十三号,题目是“从王兵到贾樟柯,华语电影中的铁路叙事”,看了,有一些感觉,但是终究是一种时代的产物,留有时代的印记,换句话说,都是些过去的事情了,同时,冠以铁路叙事,有些笼统,或者说其所涉及的,只是铁路叙事中的一小部分。

这里就需要明确“铁路叙事”的内涵与外延。
我以为,与铁路相关的,一些叙述与陈述,都具属于铁路叙事的范畴,只是不同的人群与经历,所关注的对象和范围有所差异,而就此形成了一种不同的概念和理解,而将铁路叙事的内涵缩小,并标记化了,而其实质,只是将铁路作为标签,把一些与此相关的内容分类化了,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差异,更多的是表面化的东西,而说到底,其实质是现代科技对于原始生活的冲击与影响。
与之相类似的,或许也该有“公路叙事”,等等。
这段链接所叙述的,是铁路周边人的生活,也只是一个侧面,铁路只是一个标签,其中没有过多的关于铁路的内容,只是由于铁路对于他们生活的影响。同样的,李博的“当代小说中的“铁路叙事””(《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也同样以这个视角,表述了一种情绪,其实质也是标签,或说有过多的标签化的成分。
然而,我以为这样的叙述或有些不全面,同时这种叙事,也只是时代的产物,已经成为历史了,在当下的情形下,已经不再有可能,或可能性已经不多了,再发生在类似的故事里。
在读了老茂的链接之后,我写了如下的回复:
铁西区,我看过,其中铁路只是其中的一个意向,或许因为我就在这里,给我的印象和冲击,是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存在,而铁路,也是由于部分的还存在,以及我依然在铁路上,所以它带给我的,更多的是熟悉。
或许可以有这样的感知,即原来的铁路与现在的铁路,以及发生的变化,其表现在与人的关联和接触,现在的铁路与人之间,更加的远离,疏远,而没有了感觉,换句话说,铁路与人的联系,变得越来越模糊了,更多的是车厢。
王兵的铁西区表现的是旧工业时期的现实,这种现实与红高粱中农民的现实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都是直接的,物欲的,沉重的,肮脏的,都是大机器中的一个环节,包含着一种心酸与无奈。
同样的铁路叙事,解放后的,记得还有一个是铁凝的,大概是吧,写小站上卖东西的小姑娘,而这种场景已经远去了。
铁路叙事,历史而已,过去了,回不来了。
这种铁路叙事,或成为历史。
我看了一下文中涉及的几段,“铁路沿线”,“站台”,以及铁凝的“哦,香雪”,这些都是那个年代,那种铁路,所能形成的故事与事件,换一种说法,只有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形成人与铁路的“亲密接触”。
随着铁路技术的提高,尤其是高速动车组的发展与普及,这样的场景逐渐的成为过去,成为历史。
发展,总是要放弃一些什么,铁路叙事或只是一种,亦或是会换一种形式,然而那种味道也随之丢失,随之而来的会是另一种什么,但是绝不会是原来的那种味道。
丢失的,不只是铁路叙事,还有别的什么。
铁路之所以能够叙事,是因为有故事。这里有一个概念的问题。这里更多的是指铁路线。
其实,如果将铁路叙事的概念做一些适当的延展,应该是指火车、客车和货车,相关的有关于12次客车,客车上发生的事情。国外的,还有一个谋杀案的故事,是英格丽褒曼主演的。当然类似的,还有其他,但是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少了,甚至会消失的。
所谓的故事,就像绳结,将一个一个的故事串起来,但是需要长度,现在的长度不够了,可以作的结也就少了。
再说线路,故事几乎就没有了,因为人们无法再接触到线路了,能够在线路上行走,看着日出和夕阳,这样的地方不多了,人们也无暇做这样的事情了,自然也就不会有新的故事了。
只能是历史,曾经发生过,过去来的很快。
过去来的很快,也就是说有些事情,很快就成为历史了,更多的新的事情泉涌般的出现,冲刷着人们的记忆,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就是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