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无戒学堂
在故事中发现并引导孩子渐渐养成全局观的能力

在故事中发现并引导孩子渐渐养成全局观的能力

作者: keyMomself | 来源:发表于2021-03-12 11:08 被阅读0次

    “妈妈,这个绘本跟我们的英文绘本里讲的差不多,只是这个中文版绘本没有了明年春天……”小家伙若有所思的跟我探讨着,由美国的杰里·平克尼编/绘的《蚱蜢和蚂蚁》一书。

    望着他可爱的沉思状,小手掌托着他鼓鼓的脸腮,两颊微微的泛红,小眼睛时不时灵动的眨着,诚然与这个绘本插图形成了一副和谐的共生美好景象。

    我们在静谧的时光车里,默不作声,我也尝试着同调的又与他翻了翻这本故事。

    “的确是呦,不过我发现,在这里,难熬的冬季,虽是无字代替,插图却描绘的如此细致。”我童声童气的回答他,同时试探着用身体倾斜的姿势,来表达我的那份童真的好奇。

    “对呀,因为春天没有了嘛,所以冬天就多些呀!”他嬉笑颜开的回应我,仿佛是get到了作者的点,如发现新大陆一样的兴奋欣奇。

    他蹦蹦跳跳的继续说道,“妈妈,尽管蚱蜢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还是搏得蚁后的同情,并且邀请它进屋喝茶,但我依旧喜欢小蚂蚁们”。

    “噢?你喜欢小蚂蚁?你喜欢故事里的小蚂蚁们,还是喜欢小蚂蚁的某一方面呢……”我顺着他的话茬,继续探讨了下去。

    “当然是它们的品质了,你看看它们那么努力,还具有同情心,蚱蜢又冷又饿时也没抛弃它。”虽然他早就去摆弄自己心爱的玩具了,而我仍然可以听得出他的用心回复。

    我一边连连的发出赞赏的点头姿势,一边“哦哦”的回应他,也回应着我。

    原来在这个小小故事中,对他的启发还是蛮大的。

    “嗯……每个人的视角都是不同的,你也许看到蚂蚁持之以恒的努力与爱心,我好像同时也看到了蚱蜢的活在当下的快乐呀”。

    我话音刚落,他迅速放下手中的玩具,在客厅里开始碎步的移动着,我知道他是用身体语言在告诉我,他也许在进行着思维的快速整合。

    “对呀,对呀,妈妈,如果要是有蚱蜢的活在当下的及时行乐,又可以有小蚂蚁的坚持努力啥的就好了。”他边说,边挥舞着自己展开的手臂,偃然一副领导的架势。

    我知道他是对蚂蚁和蚱蜢的一部分品质呈现出他自己的整合,恰恰是他内心的投射,也是他逐步要放到现实界,不断去调适的。

    绘本故事与成年人的书本无差异之分,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每一位读者都是从他们现有的业力中去汲取自己想要汲取的东西。

    也许多年后,书依旧未变。只是因为你阅历的增长,体验的加深,书却给你带来了不一样的领悟力。

    我并不喜欢,在与孩子领读绘本的过程中,我们要区分一些我们偏好的角色,相反我们要学会的是,把故事如何揉进生活,并且用实践经验去接受现实的整合。

    我想这才是我们读书的初衷,这么多年,我们娘俩也一直践行着,尽管小家伙也刚刚五岁。

    我曾见过很多父母,在给孩子读绘本的时候,就会从中挑取善与恶、好与坏的对立面,拼命的让孩子去学习好的一面。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父母需要引导孩子学习积极向上的一面,而对于书中对立的另一面,我们需不需要在孩子想要和我们探讨时也不回避呢?

    抑或是不必用“它们很坏的,我们不要学习它们。我们要做像它们一样善良……”单纯的把绘本或故事书中的人物角色进行标签式分类,对于孩子的心智化发展并无太大的作用。

    也许在日久天长的薰陶下,孩子们也就学会了简单粗暴的贴上书中学到的标签的方式,去面对自己接下来的生活。

    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可以把标签背后传递过来的各种形成因素拆解开来。这样不仅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还能从广度上、深度上激发孩子独有的思考。

    那么怎么才能不让故事中角色被我们简单粗暴去理解呢?也不必用简单区分好坏,来避免共同面对复杂信息的焦虑呢?这就需要我们要拥有整合的视角去看待故事全局的能力。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因曾研究过婴儿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状态,一个是偏执一分裂态,另一个则是抑郁整合状态。

    当然,这里面提到的抑郁状态,不是我们医学史上的抑郁症的含义,它指的是随着婴儿大脑和心理的迅速发展,能够迎来的第二个更高阶的心理状态。

    在偏执分裂态时期的婴儿,是无法区分妈妈做为一个整体人去感受的。

    TA们通常把可以随时给自己给予奶汁的乳房称为好乳房,而无法及时给予奶汁,让TA体验到饥饿、痛苦、甚至是感受到被迫害感觉的乳房称为坏乳房。

    这个时期的婴儿的心理状态,还无法把妈妈看成一个整体人存在,甚至要把好、坏乳房区分对待。这就是偏执分裂的机制,也是一个人最早应对外界的原始方式。

    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婴儿的心理状态也会随之发展,婴儿能够意识到母亲这个整个人的存在,好坏乳房也是母亲这一个人的,这时候TA们心理状态的第二个抑郁状态才会发生,同时全局意识也会慢慢发展起来。

    当然,克莱因也说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历这种心理状态,有些人就会卡在原始的偏执一分裂位很多年,直到成年。

    换句话来说,我们无法从全局观入手,去看待一些事情。非用非好即坏、或者非黑即白的态度去描述事情,无法整合自己感知的灰色地带。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每个孩子抑或是我们成年人都不可避免的经历这个心理状态,只是不要让自己或自己的孩子一直卡顿在这个状态上,去解释自己所经历的外界现实。

    一个人越能对现实有全局的接纳能力,TA越能有良好的适应社会现实的应对机制。

    那么这种状态的培养,可以体现在养育孩子的方方面面,不仅仅只在书中的故事里呈现,还有孩子本身的人际圈、生活、思想和认知上,都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

    当然,我们父母也要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全局思维观,才能在孩子与你谈论看法时,才会有合理的引导指向。

    全局意味着从整体事件着手,即可以谈论积极向上的一面,同时也不回避谈论消极的成因,从而让我们从表象中,看到更多的实质。

    然后,我们才能从好与坏的标签中跳脱出来,去整合整体的好与坏的部分,去做出自己折中的更符合事实的选择。

    我记得我家小家伙在很小的时候,也经历过故事中的被引导好人角色与坏人角色的区分阶段,后来我们就不断的尝试分解当下的好与坏的结果背后的成因。

    他渐渐的就褪去了这个阶段的固着,还养成了透过现象尝试着看本质的阶段。这个思维锻炼的培养,在他阅读的大量绘本中有着具体的呈现。

    并且,他还把这个能力迁移到生活的很多方面,通过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的分析,还有推已及人的同理心和感受,把很多他经历的事情能够细化的拆解开。

    比如,上阶段他跟我说,幼儿园有个小朋友无缘无故冲他说脏话。说实话,看他谈论此事的状态颇佳,为母的心也并未激起干层浪,只是询问了他的应对方法。

    “妈妈,说实话,当时我挺愤怒的,我很想告诉他我愤怒的感受,但我转念一想,他好像是老师每天必吵的孩子,就是因为他说脏话。他甚至对老师和很多小朋友都说,不知道为啥,想到这我就不那么愤怒了,后来就不了了之了”。我望着他平静的叙述这一段时,心里感慨万干。

    “那我很好奇,你是怎么做到不了了之的呢?后来你又是如何和他相处的呢?”

    “妈妈,你知道吗?那一天他好像心情不咋好。他把小朋友都骂了个遍,有的骂好几遍,我看见有好几个小朋友都告诉老师了,老师还说了他,他也哭了,但他依旧没改,也许他还没找到合适的方法和小朋友们交流……”

    我很欣慰他有着这样的思考,总比泛泛的给小朋友贴上简单粗暴的标签要好的多。

    有一句话叫做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其实因为理解,也会升起因爱而来的慈悲一样。

    无论从书本故事,还是从孩子经历的现实故事中,我们都需要发现孩子身上接纳现实、适应现实的能力。

    今年的两会中着重强调培养新型的社会主义青年,注重青年人格健全和灵活度的培养,以提高适应多变复杂的社会能力。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的确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而人格的培养则需要从基层娃娃抓起。

    那么,我们做父母的能做的便是从孩子经历的故事中,不仅有意识的引导和加强人格健全和零活度的培养,还要有发现整个孩子的全局观的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故事中发现并引导孩子渐渐养成全局观的能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vo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