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作者: 宁佳旺 | 来源:发表于2019-03-26 16:21 被阅读0次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世界杰出的文化名人。他满肚子学问是怎么来的呢?

           像很多穷孩子一样,孔丘(孔子的名字)很小就失去了父亲,家境非常贫寒,没钱上学,不能接受正规教育。但他非常好学,从十五岁那年起,就开始发奋读书。遇到书上不懂得地方,他就到处找人问,不管是梳着辫子的孩童,还是白发苍苍的老爷爷,都是他询问的对象,这样一直到解开疑难为止。因为他老爱打破砂锅问到底。旁人便送了他“百事问”的雅号。学问学问,就是这样从不断地提问、请教中学来的。于是,他总结出了一个道理:“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成年以后,他的求知欲更强了,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他决定背井离乡,到各地去游历。每到一处,他从不放过求知的机会。有一次,他听说太庙里举行祭祀典礼,便兴冲冲赶去余兴未尽参加。因为他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场面,感到格外新鲜,因为无论是祭祀用的牲畜,还是伴奏的音乐,甚至连烛台、香火,他都想看个明白,问个究竟。一直到祭祀完毕,人们陆陆续续离开太庙后,他还余兴未尽,硬拉着人家的袖子不放,急着打听未弄明白的问题。通过不断求教和仔细观察,他掌握了书本以外的很多学问,非常博学多才。

           晚年,孔子回到家乡,静下心来,专门从事编书和讲学。他的学生很多,有著名的七十二弟子。虽然很忙,但他仍然抓紧时间,丝毫不放松学习。他常说:“在学习的时候,我从来不会觉得讨厌;在教育别人的时候,我从来不会感觉到疲惫。他一边讲学,一边潜心钻研学问,同时还编了不少书。”

           有一天,孔子得到一部叫《易经》的古书。那时候的书,可不比我们现在的课本——白纸上印出黑字,几十万字排在一本书上,读起来十分方便;那时还没有发明纸,字都刻在竹片上,称为简。一部《易经》就有几十斤的重量,而且书上的很多文字在当时已不再流行,十分难懂。孔子一得到这部书,高兴的像得到了稀世珍宝,立刻把这几十斤重的《易经》抱回去,逐字逐句的阅读起来。读一遍不懂,就读第二遍;第二遍不懂,再读第三遍、第四遍。就这样,读过来,翻过去,一遍又一遍,到最后,连那穿在竹木简上的牛皮带子都给磨断了。他不得不重新换上新带子,继续研究。不久,新带子又变成旧带子,最后又断了。于是又换上新的......就这样,换了三次新带子,那几十斤重的《易经》也被翻得溜光滴滑。最后,孔子终于把这部书读通了,理解通透了,于是他就把《易经》推荐给别人,并详细地介绍了这部书的内容。

           这就是“韦编三绝”这个成语的来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wb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