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一、孔子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出生在周朝晚期的春秋时代。孔子出生之时周国已到了落寞时期,孔子一辈子都在做的事就是如何让这个纷乱的礼崩乐坏的世界恢复秩序。
孔子15岁时就说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他从小好问,虚心学习。30岁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年轻人跟着他学习了。孔子一生弟子3000,颜回敏而好学,子路率直勇敢,子贡谦虚精明,冉有城府深厚,曾参老实勤奋,宰予大大咧咧,樊迟老实忠厚……这些人为了追求一个共同的理想人格聚集在孔子身边,同甘共苦,颠沛流离。
孔子像苏格拉底一样,并不亲自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记载在《论语》当中。孔子的伟大,在于他为我们思考了几乎所有人生的苦恼和问题,给了我们尽量恰当的答案。他不走极端,而是中庸。中庸到极致,也就是合适到极致。
中庸之道不能被理解为不偏不倚,没有任何立场或者甘居平庸。中庸要求避免过和不及两种恶,而不是居于善恶中间。相反,中庸是为了达到最高的善的目标,就是合适到了最好。一般人都可以偶尔做到中庸,与他人和谐。但难的是一直做到。所谓圣人,就是那种能够看到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并能在庸常的生活中体现出至善的人。
二、孔子: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教育家
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5次,“仁者爱人。我欲仁,斯仁至矣。”就孔子而言,“仁”就是意味着一种使生物意义上的人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人的品质,这种品质是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具备的。一个人不能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存在。
而德,是修炼仁的过程,以德来修炼,才能有所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道德金律。礼是仁的载体。礼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重要方面。如果仁是成为一个具有关爱之心的人,那么,学习礼仪就是学习关爱的行为方式。仁是电,礼就是电线。礼是让我们做到中庸之道的最佳修炼途径。
比如当子贡问孔子人死了还有没有意识这个问题的时候,孔子说:当你死了你自己就知道了。因为如果孔子说有意识,那么丧礼会太过铺张,甚至还要活人殉葬;如果说没有意识,恐怕不肖者会把死者随便丢弃。
孔子其实很注重祭祀,与其说是为了讨好祖宗的神灵,不如说是为了活着的人更有凝聚力,这样的礼仪可以使人们由于共同的祖先而产生相互的认同感。
这一点我非常的认同。我们家族里有在上海的亲戚。每年清明,大家就因为共同的祖先而聚在一起,让我们上代,甚至我们这代至下一代更加有凝聚力。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感,更加是一种感情的融合,这样的一种亲情是电话所代替不了的。
孔子把《周易》读烂了好几遍,不是孔子爱算命,而是孔子以仁德为本,他坚信尽人事而听天命,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在孔子这里,人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来自上面和外面的命令。天从人自身内部显示出他的力量。天人合一,是指通过人的积极参与来创造万物的和谐,它伴随着一种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孔子认为人生意义首先是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出发的。他认为人只有首先实现在家中的意义和不朽,才能够追求在历史上的意义和不朽。父慈子孝,“慈”不用教,“孝”需要不断强调。
孔子讲究无为,内圣为王。意思是每个人都能因为不惑而不忧不惧,不被外在所决定,内在达到这样的境界,外在才能各安其位。正所谓“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每个百姓、官员的品德和才干比法律更加重要,统治者在做事的时候无需勉强和费力,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孔子相信正直和公正的力量。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这和我们今天的所谓985院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农村的孩子想进入著名大学机会少之又少。而孔子教育的宗旨是育人。他的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而不只是贵族家庭。他旨在帮助一个人转化成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从而可以有美好的人生,并能成为改善社会的有用之才。他从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出发,去因材施教,同样的一个问题却对不同人做不同的回答。这和现如今应试教育下培养学习的机器是完全不一样的。
三、人为什么要学习
由于一切自我转化都始于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不够完善,因此孔子再三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另一个好学的重要特征,就是从不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自我改正。
君子因自己的不足而看到别人值得敬畏,小人因自己的不足而对别人不信任。君子和仁德相随,他们又用礼来打磨自己,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庄矜而不争执,合群而不闹宗派。孟子说:“大而化之之谓圣”。就是能够光大仁德,能够感化世人世风,能够弘道,这才是圣。虽然孔子说自己不是圣人,但是后人依旧把他尊为圣人。
结语
我们历代的圣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流传到今天。每个人出生的时代不一样,他们面对的政治时局也不一样,其实他们的思想都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说:道即是一,开始即是一,我们学习有时候就是一个念头,然后就开始了。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化身,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弘道。不评判,不要求,要多累积。读书也需要正气,正思维,正能量的语言。这也是孔子的想法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