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还是偶得?

作者: 范明春 | 来源:发表于2019-03-25 18:30 被阅读78次
    传承,还是偶得?

    陆放翁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古典文学里的神来之笔,究竟是灵感偶得?还是传承发展呢?

    我提出这个问题,引起争论,暂不表态,先请欣赏一句千古绝唱——“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如果说绘画世界里最高贵典雅的笑容是《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那么,中国文学里最惊艳曼妙的笑容当属《长恨歌》里的“回眸一笑” 了。

    诗贵含蓄,白乐天素有“诗魔”之誉,至情至性,但他遵循“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儒家传统诗教,于生花妙笔下、如歌行板中探寻杳霭流玉, 悠悠花香。

    品味优劣,须得比较。我且按时间的纵向顺序给诸君列出几句诗:

    一、江总(公元519-594年):“回身转佩百媚生,插花照镜千娇出。”诗人一改静态白描,前半句对转身的细节作动态刻画,确实聪明,也极为传神,可惜后半句却落入对镜插花的造作俗套中。

    二、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笑皆生百媚,宸衷教在谁边?”也止在描写宫怨哀愁。

    三、到了韦应物(公元739-792年)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这一句已接近乐天了,欲以“众女”点缀“西施”之美,前句却少了转身回眸的点睛刻画,后句也不敢大胆作比,只小心猜度。

    回头再品味这句“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诗人隐藏情感,用冷静的、超现实的笔法展开画卷,于虚实变幻中,把视角从贵妃处扩展至唐玄宗,共同纳入观照的对象,诗人倾注心力,将贵妃之美凝聚于嫣然回眸,乌珠流转的瞬间,何等摄人心魄! 六宫粉黛顿时形同枯叶,了无颜色。

    没有韦应物的牵强猜度,而是引读者入境共鸣,感知着唐玄宗的心理变异——夸张,却不喧嚣;反衬,不显媚俗;含蓄,而无造作。

    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

    千古佳句,传承还是偶得,君以为呢?

    传承,还是偶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承,还是偶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wb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