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班之前,我到各班教室去转了一圈,虽然天色已经完全暗下来了,但是四到六年级那栋楼还是灯火通明,每间教室都没有关灯关门的意思,几乎所有班级都在打扫卫生,除了扫地的学生还有不少其他学生,那是被老师们留下来进行辅导的孩子,他们或拿着书或拿着试卷在走廊上等待老师们一声令下再进入教室补习。我看了看,摇摇头,交代老师们不要太晚便下班了。
走到校门口,只见很多接送孩子的家长探着头,眼睛直直地从学校大门往里看,他们一定在盼望着下一个出来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也有一些家长围在一起议论:不知道还要多久?什么时候才能出来?我看着他们着急的样子,也只能摇摇头,叹口气,然后往回走了。
自从十二月中旬以来,这样的情景就几乎成为了每天的常态。说实在的,我对这样的状态只能摇摇头,叹口气,最多只能提醒一下早点让孩子们回去,不要太晚了,别的也做不了什么。
但是我常常会心疼老师们和这些孩子们。
对孩子们来说,一天七八节课的学习下来,脑容量估计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大脑极其疲惫,最需要的是让大脑休息休息,重新获得能量,才能再出发。另外,从知识获取的规律来看,一天五六节课的新知识,或者几个学科大强度的复习,要想有效地吸收,大脑也需要一个梳理或整理的时间。而就孩子们的心理来说,一方面,下午六点多了,孩子们也许早就饿了,饿着肚子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天色已晚,正是归家的时候,怀着一种回家的强烈期待,怎么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补习之中呢?这样的辅导效果一定是事倍功半甚至是事倍功微或事倍功无的。
对于老师们来说,上了一天班,身体也已经十分疲倦,拖着疲倦的身体继续工作,人非常容易陷入情绪的失控,可是需要留下来补习的孩子恰恰是学习比较落后或者学习上有一定障碍的,通常这样的孩子老师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耐心才能有一点点的效果,何况这些孩子还不一定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的讲解,听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消化,那么补习的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这个时候,老师产生了急躁或者焦虑的情绪,师生之间极易引发冲突,这样不仅达不到补习的目的,还可能伤害师生间的感情,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不是花了时间就能取得好的效果,不管做什么事情,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让它有稳健的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