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听梁文道和施展的长对话,对于黑格尔所说的积极和消极自由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和康德也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节目主要是推荐后者的巨著《枢纽》,听的我也十分想读一读,好在在微信读书里找到了可以免费阅读的版本。
我时而明白何为自由,但很多时候依然拗不过社会环境的拉拢和席卷,也经常人云亦云,短暂性丧失了自主意识。随波逐流的可怕在于泯灭了个体的自主意识,用盲区使我们认为没任何问题,以假逻辑的方式缠绕住我们的所有感觉,让我们自以为我很讲道理,而其实是假道理。人们普遍在假道理中自得其乐......无需评判他们,那不过是生活方式之一,只是质量不高而已。
又好久没读《何为良好生活》了,今天继续吧。读有深度的书的好处之一是它会提醒我们不要满足于最低的消极自由,也要有更深的且无关乎他人的自我追求,一种无需介意外界的深度自由。
第一章第八节 说理与劝求(上)
伦理学旨在说理,但说理不等于劝善,此为两件事情。除了说理,还有种种其他办法,如好言相劝、恳求、纠缠、煽动等。斯蒂文森把表达的分类大致分为理性与非理性。诉诸事实和逻辑来支持自己的主张是最典型的理性方式,也是我们常说的科学求真。而非理性方式,也就是劝说、劝诫、恳请等等。在实际讨论和争论之际,人们通常也交替并混杂使用这两种方式。这种分法有个问题是,“非理性”并不意味着胡来,所以作者觉得不如更朴实一些,称二者为说理和非说理两个方式。作者临时编了一个词叫劝求,以概括这两大方式。说理是一种独特的劝求方式。即便是说理和非说理叠加使用,维特根斯坦依然质疑我们的论据是否能带着我们走向更远。科学求真本没有多大市场,人们本来不是要为正确生活,而是要生活得热热闹闹忽忽悠悠,而且,细节之真本来与正确判断关系不大。分明的事实和清明的逻辑并不能带我们走多远。不管怎么说,求真态度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准确性,在日常中是相当边缘的德性,它们的重要性是在哲学---科学的发展中集中体现出来的。
本节先读这么多,涉及思想的书不能读的太快,需要认真回味。我对作者说明的客观事实,即日常生活的的目的不是正确生活,而是要生活得热热闹闹忽忽悠悠这一点十分有感触,也感到十分遗憾。我周围真实的生活就是如此,丝毫没有逻辑、不讲道理,确实,理性和逻辑没有市场。这个道理不只我一个人知道,但大家就是有如此默契,让生活过得热热闹闹忽忽悠悠。但另一方面也无需过于遗憾,否则我们也要质疑了自己的理性。尊重客观事实是一个理性人必备的基本素养,我们只要尽量做到追求积极自由的同时尽量平衡好一定范围的生活就可以算是个小伟人了,哪里能顾及太多呢。不停止思考和主动学习起码就是自己充实生活的基本保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