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这本书中,秦晖先生对西方、中国两个不同的公益模式进行了分别论述,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中国现阶段便出现了有功名意识的(但未必是非政府的组织)与(未必有公民意识的)非政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分离的现象。
后来,这本书又以《从传统民间公益组织到现代“第三部门”》为题收录在先生的《传统十论》中,受惠者众。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出版于1999年,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的“中国第三部门研究项目”的产出成果之一。该项目旨在考察中国非营利组织面临的各种问题,探索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道路,研究相关的重大政策和法律建设问题,并借此推动第三部门乃至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第三部门研究项目”共确定有10个课题,涵盖募捐、资助、激励机制、监督机制、法律环境、文化功能、效益评估、转型期发展模式、发展历史、国际比较等与第三部门有关的最主要的研究领域。《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即是其中的课题之一。
“第三部门”的概念是1995年后才为中国知识界所熟知的。仅仅在4年之后,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基金会就能推出这样一个项目,可见其见识已远超前于那个时代。而做出这个决定的是时任秘书长的徐永光老师,他是这套丛书的主编。在我看来,这套丛书的价值,以及对中国公益事业的所产生的影响,不亚于80年代的《走向未来》丛书,那套丛书的编委和作者成为了1980 年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重要推手,启蒙和影响了一代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徐永光老师可谓是中国公益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也是具有世界眼光的战略家。而从近年来他提出“公益市场化”“公益规模化”等理念,推动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等行动来看,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关注着国际公益事业的发展和变幻,并能够及时地把握机遇,对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寻找新的路径和方向,其功至伟!
再回到《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这本书上,因为本人没有治学经验,也无学术功底,读这本书确实颇费功夫,但还是硬着头皮试着读下去,以期有所收获,今日勉强读了《绪论》,摘出以下观点,以飨各位:

1,“志愿”与“公益”是第三部门的基本特征,以区别于政府与企业。有“志愿”而非“公益”,它将混同于私营企业;非“志愿”而求“公益”,它将混同于国家部门。
2,任何真正的志愿都只能是个人的志愿,排斥个人自由选择权的“集体志愿”、“社会志愿”不过是强制的代名词。
3,第三部门的基础是个人慈善。现代的第三部门不过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与新的问题意识之下,通过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实验力图更大程度地开发个人慈善(不是“一个人”,而是许许多多但又各自独立的人)与个人博爱的资源与潜能。
4,当代第三部门组织发展中已出现“志愿失灵”与“公益软化”现象,与此相应的两种趋势即第三部门组织对政府扶植的依赖不断增加,以及“非营利组织商业化”导致其追求利润。
5,“志愿失灵”在瑞典等北欧式的社会民主条件下最为突出,第三部门主要靠政府资助,私人捐款作用很小;只有在典型“自由市场”国家如美国,慈善性的私人捐助才在第三部门的资源动员中占有重要地位。

6,第三部门本身也是某种制度与组织土壤的产物,它的任何“创造”都不能脱离它自己所“被创造”的土壤。脱离这一背景去一厢情愿地大谈第三部门的前景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7,第三部门理论家都喜欢讲“公民社会”,是认为第三部门应当相对于政府、企业而言而具有独立性。但政府(政治领域)、企业(经济领域)与第三部门(社会领域)这三个领域的发展从来就是互相关联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社会”还是一种理想,完全独立于政治、经济结构的“民间领域”目前并不存在。
8,中国的第三部门一方面要认识到市场逻辑与政府逻辑本身的局限性,并有针对性地克服我们特定的“政府失灵”及“市场失灵”,但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政府有效” 与“市场有效”,并积极地配合第一、第二部门中争取有效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努力。
9,一个国家的第三部门究竟能否发达、公益事业究竟能否搞好,当代人尤其是当事人是要自负其责的。无论是功是过,他们都无法归之于孔子或秦始皇,无法归之于那作为“终极原因”的“文化传统”。
10,在某种意义上,西方第三部门所从事的是一项宏大的实验,成功了,西方的“后现代”文明可以更上一层楼,即或不幸流为“有益无害的乌托邦”,也不会影响西方公民社会已取得的基本成就。而中国的第三部门则背负着沉重的使命,它实际上与另两个“部门”的现代化,即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的建设同命运。如果它失败了,中国将没有任何现代化可言。
当然,书中还有其他许多精彩观点,有待以后继续学习与分享。最后,不得不说的一句话是,这本书的订价是15元,但快递到家,却花费了我100大洋,书的扉页上还盖有“六合县瓜埠中学”的公章。是为一笑。呵呵。
2018.9.16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