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读完了孙皓晖先生《大秦帝国之阳谋春秋》上下两册,历经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以及伟大的秦始皇嬴政,四代君王都与一个人有很大关系,那就是吕不韦。
就此而论,吕不韦绝非等闲之人,一定有其独特的一面,人们平常所了解的不过是肤浅的传闻而已,我们应该走近真实的吕不韦。
进入主题前先说个大概。秦昭襄王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王,长达五十四年,很有作为,对于秦统一六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位期间,秦国的军事力量达到了巅峰,远交近攻鲸吞蚕食,极大地消弱了山东六国,最典型的战役是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
秦昭襄王已经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环顾宇内再无对手,晚年以守成为主,其精力主要用于培养接班人。秦昭襄王少子,仅有两个儿子,长子早亡,次子嬴柱实际上成了独子。
继嗣问题一直困扰着秦昭襄王,嬴柱体弱多病智能平平,秦昭襄王不得不把目光转向下一代,这时候在赵国做人质的赢异人进入了视野,吕不韦随之登场。
02
吕不韦最初以经商为事业,是个很精明的商人,据说结识了齐国氏族商人田单,做了几笔海盐大生意,从此积累了不菲的家业。
十多年时间,吕不韦家资巨万成了有名的富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碰到了赢异人。当时的赢异人穷困潦倒,在赵国做了十几年的人质,加之长平之战后秦赵交恶,其处境相当不妙。
吕不韦为人很讲义气,在金钱方面又慷慨大方,结识了不少权贵朋友,其中包括秦国的范睢和蔡泽,对秦国立储之事可能有所耳闻。
赢异人的出现,使吕不韦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很大变化,认为赢异人有被立为太子的可能,奇货可居,毅然决定弃商从政。
《史记》记载: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这段对话很简单,也很直接,吕不韦告诉赢异人(子楚),我的门庭靠你的门庭来壮大。
吕不韦以一个超凡商人独有的眼光,倾其所有做了一次“风险投资”,散尽巨万家财,为赢异人铺就了一条“太子”之路。
吕不韦并没有把经商敛财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要想谋求大富大贵,光靠金钱是无法实现的。
吕不韦似乎窥透了经商的奥秘,谋财何如谋国?经营货物无非就是一个商人而已,而经营一个国家那种无所不能的权力诱惑实在太大了。
本质上讲,吕不韦仍然是个商人,只不过做的生意不一样罢了,一切都是投资回报和利益交换。吕不韦心爱的女人赵姬被赢异人看上了,没关系的,忍痛割爱送给了赢异人,既然已经投入了那么多还在乎一个女人?
03
这就是吕不韦,虽然贵为丞相,但商人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只要对自己有利,根本不会讲究方法。
为了摆脱太后赵姬,让嫪毐这样的人来满足太后的欲望,这样得手段确实有点低劣和卑鄙,无怪乎秦王嬴政那么恨他。
司马迁对吕不韦得评价非常差,基本上和嫪毐列为同类,称吕不韦为“闻者”。孔子曰:“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用现在的话来说,“闻者”就是那种表面上仁义道德,做起事来不择手段而且还觉得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人。
客观地评价,吕不韦对秦国的贡献其实是很大的。没有吕不韦的帮助,赢异人就不会被立为太子,也就没有后来的秦始皇嬴政。
吕不韦有拥立太子之功,所以秦庄襄王登基后,拜其为相国。秦庄襄王在位三年,临终时将年少的嬴政托付给吕不韦,拜为监国顾命之臣,并尊为“仲父”。
吕不韦位极人臣,国家大权实际上是掌握在他手里。吕不韦还有举贤任能之功,李斯和郑国两位大才就是他举荐的,李斯后来成为秦国丞相,郑国为秦国修了著名的“郑国渠”。
吕不韦为相执政期间,灭周,攻掠赵、卫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统一六国做出巨大贡献。此外,主持编撰《吕氏春秋》,为后世留下一部优秀的历史典籍。
04
在治国思想上,吕不韦与秦王嬴政分歧较大。吕不韦主张“缓刑宽政”,试图以《吕氏春秋》作为秦国治国思想,可惜因为个人的过失,使秦王嬴政弃而不用。
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开始,秦国一直以法家思想为治国之本,推行的是严刑峻法违法必究。上至秦王,下至黔首,秦国的“护法”意识非常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但商鞅变法已历经一百多年,秦法确实存在过分严刻死板教条的弊端,随着秦统一六国,秦法也有适时适势而变的必要。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商鞅之法是比较适用的,这也是秦王嬴政最终选择“法家”的原因。
也许吕不韦的眼光更长远,一旦秦一统天下,那么商鞅之法就显得漏洞百出不合时宜。陈胜吴广起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刻板的秦法造成的。如果没有嫪毐乱国,如果吕不韦和嬴政的关系一如既往的亲密无间,那么《吕氏春秋》也许会被秦王接受,历史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果。
古语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吕不韦胸怀大志,虽有“奇货可居”的投机心理,但其雄心抱负令人称奇。其治国能力和政治远见也颇为称道,在任期间化解了多次邦国危急,独立支撑起秦昭襄王之后相对较弱的国家局面。
秦王嬴政未亲政时期,拜为相邦,尊为仲父,权倾一国,位极人臣。照此下去,只要任劳任怨勤勉持国,其名声和功绩可与商鞅比肩。可悲的是,在处理太后赵姬问题上犯了大错,其道德品行的软肋暴露无遗。
以嫪毐这样卑劣的手段迷惑太后,险些酿成乱国大祸,其行为恶劣罪责难逃。在视伦理道德为生命的中国古代,吕不韦的行为,无疑将自己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这就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重要性,失去了道德品行的根基,所有的功业声名的大厦终将塌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