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统治者们追求究奢极欲的物质享受,在此基础上便产生了一种基本上为统治服务的文学——汉赋。
赋,原是《诗经》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后发展成一种富有文采、韵节、善于铺陈,兼有诗歌与散文特点的文体。
(一)汉赋的主要特点是体制庞大,讲究铺陈,富有文采音韵节奏,形式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韵文和散文的结合体,并往往含有讽劝的意味。
(二)社会原因是:
1、西汉盛世国家空前统一富强,为赋家提供了宣扬大汉声威的主题。
2、京都的宫殿建筑富丽宏大,统治集团声色犬马的生活奢侈,成为赋家铺写的对象。
3、统治者大量招致文士写作辞赋,歌颂大一统的繁荣气象,上倡下趋,遂成风气。
赋的鼻祖可推战国时的宋玉和荀况。始见于荀子的《赋篇》,中经宋玉,盛行于汉代。汉之后,赋这一文体形式有了发展,六朝时称为“俳赋”,“骈赋”;唐宋时称为“律赋”,中唐之后,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逐渐散文化了,又称“文赋”。
宋玉是屈原之后楚国的著名词赋家,著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16篇赋。他虽说是追随屈原的,但作品的体制、风格和语言都和楚辞迥异,倒和汉赋非常相近,所以一直有人怀疑这些作品是否后人伪托。假如这些赋确系宋玉所作,那么,它作为赋的始祖是当之无愧的。
荀况的作品叫做《赋篇》,现存《礼》《知》《云》《蚕》《箴》等篇。这些赋都是咏物的,但不直接说出所咏之物的名称,而是以“臣”与“王”对答的形式,对所咏之物的特征进行铺叙,类似今日猜谜的谜面。这种问答形式和铺叙手法,加之有韵有散、亦诗亦文的写法,成为后世汉赋基本形式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