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成长励志
只要三条就够了?!梁启超的佛系为父之道

只要三条就够了?!梁启超的佛系为父之道

作者: 强哥趣谈历史 | 来源:发表于2018-12-26 13:47 被阅读6次

    梁启超,号任工,意为以天下为己任。他是近代中国文化界的扛鼎之人,事业上,他是学术巨匠,曾引领近代新思潮。生活中,他是一位普通的父亲,膝下9个儿女个个都是栋梁之才,人称梁家“一门三院士”。长子梁思成尤为出名,是中国现代建筑学的鼻祖之一。梁家后代有如此之成就,离不开梁启超作为父亲的谆谆教诲。

    他在教育子女方面,确有其独到的一面,没有歇斯底里的思想灌输,更多的是身体力行,润物细无声的引导,用现在的流行词来讲,他的教育方式是佛系的,而教育的方法是很实际的。从他与长子梁思成的信件之中,便可窥测其中的些许奥妙。

    梁任公教育子女第一条:做好榜样的力量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人生高度,会成为子女学习的标杆。孩子成长过程中,在不断的选择和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而父母就是子女最好的目标参照物。我们会发现,商人的子女经商的居多,教授的子女从事教育的居多,而军人往往喜欢让自己的子女子承父业。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在那个时代,梁启超不仅仅是众多年轻人的榜样,同样也是子女们最好的榜样,他一生著述颇丰,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不忘撰文著述。他主张务实做事,踏实做人。

    在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上,他作为证婚人当面斥责道:“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由此可见梁启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许正是受到他的影响,梁思成在求学过程中表现出了踏实、专注、严谨、勤奋等诸多优点,终成一代大师。

    他有一句名言:少年强则中国强。其实可以改编一下,“父母强,则子女强”,反之“父母恶,则子女恶”,这个规律虽然不是铁律,但大抵不会跑偏。因而,我们为人父母,要教育子女,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从正己做起,做到上梁正,是防止下梁歪的最好办法。

    梁任公教育子女第二条:父母是孩子的灯塔

    上世界二十年代,长子梁思成和未婚妻林徽因在美国求学,梁思成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建筑学的学习和研究之中,学习的枯燥,时而会让他对前景产生困惑,这个时候父亲总是能指点迷津。

    他在给梁思成的信中写到:“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作甚?一面不可骄傲自慢,一面不可怯弱气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总有多少贡献。”梁启超一针见血的点名了问题的要害,传达给儿子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那就是“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真是高屋建瓴。

    在学成归国之后,梁思成在事业上也曾产生过疑惑。面对社会的动荡局面,他觉得建筑学似乎无益于救国救民,父亲回信写到:“思成来信问有用无用之别,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试问唐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和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我也并不是让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贡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如此。” 姚崇、宋璟是唐代四大名相之中的两位,正是在他们的协助下,开启了开元盛世,梁启超以李、杜、姚、宋四人为例,是在告诫儿子:每个人的个性不同,但都可以在某方面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贡献。

    他还写到:“纵令回国未能得相当职业,也不必失望沮丧,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我们终身不许他侵入。”除了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之外,他还引导孩子要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梁任公的博学豁达,不愧一代贤人之名。

    在婚姻问题上,他给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信中写道:“我有两件新希望:头一件你们俩体子都不甚好,希望因生理变化作用,在将来健康上开一新纪元。第二件你们俩从前都有小孩子脾气,爱吵嘴,现在完全成人了,希望全变成大人样子,处处互相体贴,造成终身和睦安乐的基础,这两种希望,我想总能达到的。”简洁的话语,传达了他对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殷切希望,他将生活经验告诉两位新人:一个家庭中,男女双方的幸福和美满,依赖于互相的体贴和扶助,彼此一定要相亲相爱,举案齐眉。

    这一剂剂蕴藏浓厚爱意的鸡汤,不断的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到子女身上,帮助他们解决了思想上的诸多困惑,让他们能够乐观向上,积极认真的生活。

    作为普通人,我们没有梁任公的见识,但也可以学习他的方法。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作为家长,我们更多的是要去传递一种良好的价值观,减少负面情绪和负面影响,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努力塑造一种阳光的家风。

    梁任公教育子女第三条:学会表达对子女的爱意

    很多父母不善于表达,也羞于表达对子女的爱。他们习惯于行动,但忽视了表达的作用,因而致使与子女的沟通不畅,产生隔膜。总以为我心是为子女想的,不说他们也应该能理解,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梁任公这样的大人物,在外人眼中是一个严谨、不苟言笑的师长形象,但在子女面前,有时候他表现的却像一个可爱的小老头,还时不时撒个娇。在给梁思成的信中他写到:“你来信终是太少了,老人爱怜儿女,在养病中以得你们的信为最大乐事,你在旅行中尤盼将所历者随时告我(明信片)也好,此当卧游,又极盼新得的女儿常有信给我。”看似在“抱怨”,还有点“撒娇”,实际上是表达对子女热切的爱,正如信中所说“老人爱怜子女”,这一句话便深入人心之中最柔软之处,让人心里觉得暖暖的。爱就要表达出来,表达爱是增加爱的一种方式,这是梁任公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

    在梁思成和林徽因喜结连理即将回国的时候,他写道:“我想从“小不点点”(是经过千灾百难的),一个孩子盘到成人,品性学问都还算有出息,眼看着就要缔结美满的婚姻,而且不久就要返国,回到我的怀里,如何不高兴呢?”。一句“回到我的怀里”,可见任公是多么的爱自己的孩子,他表达出了自己最真挚的感情,也拉近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距离。

    其实,教育子女也是父母自我学习和再教育的过程,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用心去学、去做,必然有所建树。

    梁任公的教育方式大抵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的。对待子女我们不仅要乐于、还要善于沟通和表达,不仅要爱孩子,更要对孩子有耐心和信心。遇事要能举重若轻,以一种润物细无声方式,潜移默化,智慧的引导孩子的成长,也让孩子从中学到智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只要三条就够了?!梁启超的佛系为父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dh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