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作者: 方_忆 | 来源:发表于2020-11-08 12:34 被阅读0次

    方_忆编写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词句注释

    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⑺海楼:即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白话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整体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各种云彩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前后对比反衬出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同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就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因为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唐诗别裁》是清人沈德潜编的一部唐诗选本。

    这首诗首尾相接浑然一体,意境也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dq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