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走了。
所有的自媒体都有了鲜明的热点选题,各个角度把这位武侠大师写透了。
我读着,无感。
可能在我的心中,住着一个只属于我的金庸。
那些带着KPI目的的文字,让我麻木。
真正开始读金庸的时候,年龄不小了,大概20岁出头,算是后知后觉的读者。此时,我才敢说自己懂了金庸,成了金庸迷。大概小时候看的电视剧,仅是感官吸引罢了,与如今看的宫斗剧并无二至。
在我的记忆里,金庸小说是有味道的。那是伴随着绿皮火车的味道,伴随着第一代上网手机的味道。我用一个2G手机,一部部读完了他的武侠,“本书完”三个字后,总会听到内心一阵轻叹,几天内满脑子都是人物,满世界都是江湖。横冲直撞急不可耐走向一个世界沉迷不自拔,是金庸小说留给我的抽象味道。
在我心中,金庸写的最好的是《天龙八部》,而我最爱的,是《白马啸西风》。
第一次听到《白马啸西风》的故事,是在高中同学的作文里。昏昏欲睡阳光西斜的午后,伴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空洞文字,我知道了一个叫李文秀的姑娘,爱而不得,为爱成全,是16岁时以为最无尚的爱情。后来,再读《白马啸西风》,感叹如此凄美的文字,这么动人的情感,出自金庸大侠之手,这位老人真是可爱得纯粹。
《天龙八部》,读完如此尽兴。电视剧和书本真是完全不一样的表达方式,电视剧中,总感觉人物太多,情节复杂,主线不突出,书本里,却觉得真是包罗万象,道尽了人性悲苦,说透了世道轮回。小说里的人物我们都太过熟悉,但他们被金庸的语言组合在书中,令我们相信:那里真的有一个江湖。
那时候的我有记读书笔记的习惯,20岁时稚嫩的观点,或许是对他最深刻的迷恋。
《笑傲江湖》
金庸的很多小说的结局都是男女主角逃离江湖,江湖是什么东西?“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江湖是人治的社会,侠骨柔肠却总是把江湖变成血腥的屠宰场,纵使江湖中有一套明确的辨别是非的标准,而人治,总归是不行的。“江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人治社会。
《书剑恩仇录》
金庸的第一步小说,觉得没有《笑傲江湖》好,因为是恩怨和情仇,少了些霸气,多了些理性。陈家洛虽然风度翩翩,但总感觉虚伪,比令狐冲差了好多。
《白马啸西风》
早就听说这部小说不是武侠,它更像一股清泉,让武侠的世界稍微截止,一起听听风吹的声音。这其实讲的是一个爱与不爱的故事,一切皆空,就像所有人追寻的高昌国一样,皆是虚幻。
......
金庸去世后,看到张泉灵发的一条微博:
“想着宝黛读西厢,拿告舅舅要挟。想起我爸妈年轻的时候,像传快递反革命资料一样看红与黑,想着我小时候瞒着父母,他们睡下后打手电看金庸。想着现在儿子如果手捧金庸,我都要祖宗面前烧个高香。我在想一个规则。时代进步是不是禁书变畅销,畅销变经典,经典变求着读的过程?我儿子会求着我孙子看啥?”
网友评论
飞霞落落照无边,
雪中款款情亦绵。
连心赤胆英雄泪,
天地也感叹红颜。
射雕降龙江湖险,
白马啸啸何时还?
鹿逐中原问武林,
笑傲江湖谁家言?
书中情仇刀光剑,
神仙难有泪中欢。
侠盗亦道客行远,
倚天问君情何堪。
碧水望月酒一盏,
鸳鸯一梦苦难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