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
关于我们从何来生,无从考究,那么?关于死亡呢?
当我们了解死亡,是否就不会那么恐惧,从而更好的过这一生?
关于死亡的书,最开始是从肯威尔伯的《恩宠与勇气》,再到《最好的告别》,再到开复老师的《向死而生》,这些书,帮助我们知道,人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如何去选择。而对于离开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情形,在书中依然没有找到太多的答案。
这次在学习瑜伽的时候,杨老师特别推荐了《西藏生死书》,再打开叶曼先生的音频,开始在里面探寻~
做一些摘要,留下些许印迹,
1.当我们接受得了无常,我们就可以坦然接受死亡。生也无常,死也无常
2.训练心并不是强制的把心压迫下来,首先要直接而清楚的看清楚心的运作方式。这就叫明心。
3.功德是在你的修行中产生出来的力量和利益,安详和喜乐。功德是行功才有所得。必须向内求,不是向外求的。向功德箱里捐钱,是变相的去自己的贪心,并不是捐了钱就能得到福德。
4.我们只有从自己的情绪中解脱,才能用宽容来看待世间的一切。即使对方伤害到自己,都会宽容和可怜对方。这样所有的烦恼都不会伤害到自己。这才叫真正的修行。
5.禅定并不是禅坐,而是逆境来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定住,不受外来刺激的影响。不是盘起腿打坐就禅定,腿放下来照旧和平常人一样。
6.看开的方法,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眼界开了,心界就开了,就发现没有一个人不可原谅。这才叫大慈大悲。
7.禅定的精神,知道一切,但不加以分别。
8.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9.转识成智。怎样把世间的万象回归到我们本性去?风来竹面,过去不留。也就是前五识识别万物,但是第六第七识不起分别心(去除了我执就不会起分别心,同时不起分别心也会去除我执)。
10.诸法本闲,唯人自闹。
心中升起的烦恼的本质其实是心性的光芒,请你以旷达慈悲的态度来对待你的思想和情绪,在它们面前,要像一个年老的智者看着孩子玩耍。我们常常怀疑,负面的心态和扰人的情绪该怎么处理才好,在禅定的豁达境界中,完全没有偏见地看待你的思想和情绪,当你的态度改变时,心的整个气氛就会改变,甚至连思想和情绪的性质都能改变,当你变的越可亲时,它们也会变的越可爱。如果你不觉得它们有什么问题,它们也不会找你的麻烦。因此,无论升起怎样的思想和情绪就让它们消退,像大海的波浪一般,就让那个思想升起和消退,不要加以限制。要像大海看着它自己的波浪,或天空俯视它飘过的云彩一样。秘诀是;不要去想思想,要让它们留过心,不在心中流过任何痕迹。
11.时时可死,步步求生。
12.把禅定中镇定、喜悦、安详、柔和的心情带到世间的事情上来。这样才是修行为。
13.解脱是指从贪嗔痴慢疑嫉妒中得到脱离。从高兴到难过,两种状态刚刚要切断的时候也是一种中阴。在这个阶段好好修行,不一定等死的时候中阴身成就,活着的时候就可以悟到心的状态。但是还只是一解心开,还不是悟道。
14.第七识是自我意识,也是我执,时时刻刻都在,因为这个我,指使我们的第六识做很多事情,当我们的前五识看到花时,第六识立刻起分别意识,喜欢这个颜色,不喜欢那个颜色,第六识之所以起分别意识是因为第七识的缘故。我们修,先把我执去掉,当第七识转为平等性质,我和你和他和所有的众生,和天下所有的万物平等。于是第六转为妙观察识,没有爱憎,没有取舍。这时前五识也全变了,这时神通出来了。第八识变成大圆镜识,无所不包,无所不含。
15.禅定是把心收回来的最好方法。这里的心指攀缘心。把整个像外奔驰的心收回来。
16.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17.当你成长到足以面对并接受自己的恐惧时,你将对于面前人的恐惧更敏感,你也会发展出智慧来帮助人。你会发现面对自己的恐惧不仅会让你变得比较慈悲、勇敢和聪明,还可以让你变的比较善巧。
18.只有懂得生命是多么脆弱的人,才知道生命有多可贵
19.在与“光的生命”相会时,各种见证突显了人生唯一重要的目标,学习爱他人和获得知识
20.当光出现的时候,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你做了哪些事情,足以证明你并未虚度此生”
21.我们唯一真正拥有的是“当下”,此时此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