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习在上课,上的是《诗经》中的爱情诗《静女》,诗中讲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事。
诗歌有三个章节:第一章节是约会,少女约男子在城隅相见,却一直没有出现,男子望眼欲穿,心中忐忑,忍不住抓耳挠腮,走来走去。第二章节讲的是少女赠送男子彤管,一种初生的管状茅草,男子喜不自胜,却不敢直视少女,只是一个劲儿地赞美这“彤管”如何如何美丽。第三章节讲的是男子感慨女子自远郊为他带回彤管,感动于她的情深义重,所以更觉得这彤管是如此美丽,如此与众不同,并借彤管来表白爱意——也不是这彤管多美,只是因为这是“美人之贻”。
这首诗的解读我向来是用顺叙的方式,从初初约会时的紧张急切,到热恋时的纯情蜜意,到最后相思回味后的炽热表白,这是一个情感不断升温的过程。
但是,今天在办公室备课,同事提醒我这是一首倒叙诗。
查找资料,网络中多数是这么解读的,约会场景是实写,男子在少女“不见”的情况下,焦急等待,患得患失,在“搔首踟蹰”之间,开始追忆两人相恋的细节,并且拿出少女之前赠送的“彤管”,喃喃自语,心思恍惚,对着彤管,尽诉衷肠,表白真心。
至于少女最后有没有出现,两人的感情会不会无疾而终,故事的结尾我们也不得而知。
晚上,我把这两种理解都告诉了孩子们,问他们喜欢哪一种解读,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二种——这是一场正在经历波折、结局未卜的爱情。
我开玩笑地说:原来,你都喜欢这样的相爱相杀!非要用“虐”才能证明“爱”吗?
文学大抵是如此的,非要起波澜,非要扣心弦,才算得上好文学吧!但是现实中还是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愿每一个人都在尘世得到幸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