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抚摸着中国文脉温度,始知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抚摸着中国文脉温度,始知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作者: 青衣茶馆001 | 来源:发表于2021-01-23 15:26 被阅读0次

            4、

唐朝出现的审美大爆发,成为中国文脉的一个高峰期。

“政文俱旺”是唐代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

酝酿于北方旷野上和南方巷陌间的文化灵魂已经集聚有时,其他文明渗透发酵也到了一定地步,等到政局稳定,民生安好,西域畅通,白方来朝,政治为文化的繁荣搭建了极好的平台。

在此,余先生有一段话,不单单是在讲唐朝,是对文学与哲学的梳理,值得注意。

“文学不必贯穿一种稳定而明确的哲学理念。文学就是文学,只从人格出发,不从理念出发;只以形式为终点,不以教化为目的。”

唐诗具有全民性。唐诗让中国语文具有了普遍的附着力、诱惑力、渗透力,它能笼罩九州,镌刻山河,而且朗朗上口。有过了唐诗,中国大地不大有耐心来仔细倾听别的诗句了。

民间也有这样说:熟背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绉。

让我们永远记住排在唐诗前十名的这些伟大的诗人:


李白

李白、杜莆、王维、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王之涣、刘禹锡、王昌龄、孟浩然。

再说说唐代的文章,首推韩愈、柳宗元。他俩是“唐宋八大家”的领头人。

他们推行“古文运动”,直接接通与诸子到屈原、司马迁的气脉,为古文和古人“招魂”。

他们的作品《原道》、《师说》等提倡“师其意而不师其辞”,学习者必须“自树立,不因循”,其实,“古文运动”就是讲创新。既“词必己出”。

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

南唐后主李煜被压在汴京后,一些重要的诗句穿过亡国之痛而飘向天际,使他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词,他也由此成为里程碑人物。余先生再次指出“政脉”与“文脉”是两件事。从此,“春江秋月”,“一江春水”、“天上人间”等等意绪,以及承载它们的长短句的节奏,已经嵌入中国文化。

为加快速度我们讲宋词。

唐代是“政文俱旺”宋代虽不旺,则是“政文贴近”。

原因一是宋代重视文官,防范武将,二是文人当政,游牧民族入侵,许多文人投笔从戎,如辛弃疾、陆游,还包括最后写下《过伶仃洋》和《正气歌》的文天祥。

这确实是中国文脉慷慨激昂的正气所在,具有长远的感染力。

文脉的首席是苏东坡。他是一个文化全才,诗、词、文、书法、音乐、佛理,都很精通,尤其是词、散文、书法三项,皆可雄视千年。

苏东坡更重要的贡献,是为中国文脉留下了一个快乐而可爱的人格形象。

他是有温度的,是有表情的,他构成了一系列对历史、天宇、个人苦恼、到了他的笔下都有一种美好的诚实,让读者都能感到。他不仅可爱,而且可亲,成了人人心中的兄长、老友。这种情况,余先生强调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因此,苏东坡是珍罕的奇迹。

排在苏东坡后边的第二名应该是辛弃疾,第三名是陆游、第四名是李清照。

李清照

辛弃疾和陆游除了有英雄气概之外,还表现出一种品德高尚,热爱生活的完整生命状态。

李清照,则把东方女性在晚风细雨中的憔悴写到了极致,而且成为中国文脉的一种特殊格调,无人能敌,因为有了她,中国文学有了贵族女性的气息。

元杂剧接续上了中国文脉,《赵氏孤儿》《窦娥冤》《望江亭》《西厢记》《救风尘》。

王国维说:这些剧不单是看唱腔、看表演,而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说,那些故事、那些形象、那些冲突、那些语言,以及他们之间的有机组合,都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空前的。中国可以立即在戏剧上与其他文明并肩而毫无愧色。

(下节讲明清小说)

字数130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抚摸着中国文脉温度,始知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hu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