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消失》
有人拨动琴弦
但不是我在抒情
有人吹口哨
但不是我喜悦
一个女人在哭
不是我的悲伤
一个女人在呻吟
不是我在爱
一个母亲打孩子
不是我的暴力
一个人死了
那是我的温度在慢慢消失
这是一个消失的过程的记录,表现了“我”一步步地走向消失的经历,写得冷漠、纯粹、单调、绝望……只要你愿意多思考一下,你就会明白这是一个多么悲伤的故事。一个女人的一生的故事。
第一句: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在父母的要求下不乐意地弹奏欢快的曲子。有很多人夸奖她,说她的曲子很美,感受到了她的情感,将来一定会成为大音乐家。——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不是她的抒情,那不是她愿意的,她的一切都是伪装,但是没有人懂她……
第二句:她长大了一点,又被父母要求学口哨。聪明的她、小小的她,自然学得很快,与之前相比,她甚至能够伪装情绪。——又是一大群人围着她,夸着她,忽视着她。客人来了,把她当作音乐盒,从来不问她的悲欢。尽管吹得再好,让人感觉到喜悦,她心里还是知道,这不是她的喜悦。她只是迎合父母。
第三句:她渐渐在成长中明白了一种情绪,叫作悲伤。但是她似乎连悲伤都已经无力了。她偷偷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哭,哭得安安静静。但是她的灵魂也开始脱离肉体,她只是冷漠地看着自己悲伤哭泣,她都觉得没有悲伤的理由,她渐渐地丧失了悲伤的能力……
第四句:她嫁人了,还是受父母的操纵,她与一个完全无爱的男人结婚。新婚之夜,她的肉体在呻吟,但是她的心是冰凉的。她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灵魂。沦为了行尸走肉一般的女人,混混噩噩地生活着。“不是我在爱”,是她不会爱,因为没有人教她什么是爱,她丧失了爱的能力。
第五句:她的孩子也转眼间长到她当初的年纪,她当然不知道如何去教育、如何去爱孩子,她机械地、荒谬地重复地执行着上一代给她输入的程序,再次将孩子打造成不属于自己的人。可是孩子开始会由衷地拒绝,于是她打了她的孩子。但是,她没有任何想法,她再一次记录下心底的话:这不是我的暴力。她又失去了母爱,推脱、逃避、无情。
第六句:而她老得要死了,她的灵魂早就脱离了肉体,只是依附着而已。所以她格外清醒地感受着死亡,一点一点地感觉到体温的降低,依然冷漠、无情地看着、看着……她的灵魂才渐渐地与肉体重合,她终于欣慰地笑了:这是我,我死了。
这首诗,我觉得最浅显的是表达了教育的反思,觉得成年人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内心。然后是说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性格和灵魂,人开始既不恶,也不善,最终变成恶人,离不开环境的摧残。最后是表现了人生的荒谬,文中的“我”有点像是加缪笔下的《局外人》,还像是《人间失格》里的叶藏。而且时代在改变,但是这种问题却依然存在,甚至可能一直存在。——比《百年孤独》还要孤独的世家,在重复的无限里,绝望地存在。我还觉得诗中的我有精神分裂,是“我”,又不是“我”,是另一个“我”,又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兰波的《醉舟》……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两面吧,只是比精神分裂者好得多。
这是我的一种理解,我一直觉得好诗的理解是多重的。
这也有可能不是“我”站在“我”的角度,也有可能是一个母亲站在孩子的角度。一个母亲,以一种极其客观冷静的态度记录她的孩子的抒情、喜悦、悲伤、爱、暴力、死亡……是不是又是一种何情何理的味道?! 这样传递出来的情绪一样富有表现力,女孩与母亲的对比,耐人寻味,似乎更加地表现了母亲沉重的爱——她的女儿死了,比她早死,她的心也跟着死了。——她的脑海里瞬间闪过女儿曾经的生活碎片,在悲伤的笼罩下,格外绝望可怜,让我依然为之动容。
此诗创作背景我不知道,此诗作者是70后青年诗人宇向,以上解读,纯属个人意淫,也许诗人创作时没有想得像我一样。但是这就是我的诗歌态度:好诗与作者无关,好诗的内涵是多重的,好诗可以超越体裁的界限,好诗应该是能够传递情绪的,好诗是超越背景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