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孟子·梁惠王下》22:脱离险境的两种方案

《孟子·梁惠王下》22:脱离险境的两种方案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2-07-05 21:04 被阅读0次

《孟子·梁惠王下》22:脱离险境的两种方案

滕文公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于斯二者。”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尼采描述过一种两难的“危险境地”——走钢丝的人。一个在高空中走钢丝的人颤颤巍巍来到钢丝中央,这个时候,向前走是危险的,每一步都要付出代价;向后退也是危险的,每一步都险象环生。而最危险的恰是站在那里既不向前也不向后,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一个,那便是耗尽体力后从高空跌落。

滕文公和孟子讨论的滕国未来,和走高空钢丝者的处境差不多。正如滕文公所说:“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仅仅选择苟且地走妥协路线,是行不通的。先前,滕文公曾经做过“事齐乎,事楚乎”的考虑,孟子果断地点醒了他。

摆在滕国面前的,或者说摆在滕文公面前的,有两条出路。一是按照孟子建议的那样——“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二是向太王古公亶父学——有准备地组织周人远离是非之地,迁徙到更适宜居住的所在。如果把孟子的建议比作是高空钢丝上的往前走的话,太王古公亶父所选择的便是积极主动地向后退。很显然,这两条路都是生路。

一、向前走的注意事项

滕国作为战国时的小国,生存环境很糟糕,北有强齐,南有强楚,都是虎狼之国,对滕国的土地都虎视眈眈。孟子这边刚刚建议滕文公自力更生,通过整修护城河,加固城墙的方式,与民众同心协力护卫国家,那边便传来了齐国加强薛地城池建筑的消息。

这种情况下,滕文公自然没了主意。在齐国和楚国之间选边站,通过讨好强国的方式生存显然行不通。有目的地加固城池,又被强齐抢了先机。滕文公像尼采所说的那个高空走钢丝者一般,陷入了两难。——很显然,这种状态反而是最危险的。

这一次,孟子为之提供的第二解决方案便是“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也就是坚定果决地找到留下来的大义名分,选择留下来。这一方案显然是战略级的,但不是唯一答案。支撑这一战略的具体战术便是孟子先前所讲的“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孟子的这个建议有两个要点,一是充分摆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姿态,通过整修城池来加强自身建设。二是施仁政于滕国民众,使得滕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很显然,后者是要点,一旦到了“效死而民弗去”的程度,这盘棋便下活了,滕国便有了存续下去的希望。

二、向后退的注意事项

孟子提供的第一解决方案是向王圣先贤学习——像太王古公亶父应对狄人侵扰一样,选择有组织地进行战略转移——去之岐山之下居焉。

这个战略的具体实施要点同样有二:一是舍得身外之物。狄人面前,部族的生存最为重要。与部族的生存相比,一切身外之物都是浮云,都是可以舍得的。所以,太王古公亶父先后以皮币、犬马、珠玉讨好狄人。很显然,这些身外之物都没有解决问题,狄人还是不停地侵扰掳掠。二是舍得自身安危。既然身外之物不能解决问题,太王古公亶父索性将自身安危也置之度外。他找到邠地的长老们,告诉大家身外之物已经不能解决问题,狄人所要的是部族赖以生存的土地,自己不能因为爱惜自己的性命而拿邠地百姓的性命与狄人相对抗,因此决定离开邠地。

很显然,太王古公亶父的这番话深深打动了邠地百姓。对于一个把众人的性命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要重的仁人而言,谁会愿意远离他呢?于是,邠地百姓纷纷追随古公亶父迁徙到岐山脚下。

孟子给定的脱离险境的两种解决方案,有一个共同的要点,那便是把百姓心作为己心,把百姓的生存与生命放在自己心上,百姓自然会与自己同进同退,共生共死。有了这样一个前提,不管是战略进取还是战略退缩,都会有皆大欢喜的结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梁惠王下》22:脱离险境的两种方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os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