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的鹤庆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素有“文献名邦”之美誉。鹤庆文献名邦的美誉,跟鹤庆的儒学盛行、尊儒重教和文庙庙学的推行密切相关。

鹤庆文庙位于鹤庆县城西南,跟很多地方一样,文庙就在鹤庆一中内。父亲是鹤庆一中毕业的,对鹤庆一中很有感情,特别是对位于鹤庆一中内的鹤庆文庙有一种近乎迷醉的情感,每次谈及鹤庆文庙,那种神态,说是膜拜绝对不是夸张。

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几乎遍布神卅大地的各个角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庙有着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等不同的称谓,称呼不一样,但作为一种传承,文庙历久不变的是人们心中那种对于文化的信仰。在一定程度讲,有文庙的地方,就有浓厚的文化氛围,也有较好的文化传承。

我知道鹤庆文庙,也经常去鹤庆文庙,但我在鹤庆三中读书,对鹤庆文庙没有父亲的那种感情,只是听父亲说鹤庆文庙多了,自然而然就对鹤庆文庙多了些关注,甚至刻意去了解鹤庆文庙。没想到,这一关注和了解,让我走近鹤庆文庙,渐渐的沉了进去,对鹤庆文庙也有了一种迷恋和沉醉。

据史书记载,鹤庆文庙经历了多次损毁、修复和重建。鹤庆文庙始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迁于现址。正德十年(1515年)鹤庆地震,文庙倾圮,后改元化寺拓而营之。崇祯四年(1631年)冬,文庙遇灾毁损,次年由丽江土同知木增等人鼎建,奠定了今日的文庙规模。其后的岁月,在官府和乡人不断的修缮和维护下,儒学得以盛行,鹤庆文庙也自始建之时,就成了鹤庆庙学的中心,700多年来一直是鹤庆传播儒学和弘扬儒家文化的中心场所。正是这种持久的建设维护文庙和用心传播儒学,鹤庆才逐渐的从边地演化成文献名邦。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到鹤庆,悬置学宫;清康熙二十八年,知府庐从义设乐生并祭孔。从此,鹤庆的儒学氛围更加浓厚,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理天下”的思维更加明晰。纵观明清时期,鹤庆有翰林3人、进士29人、举人292人,可见鹤庆的文化氛围之浓厚,文化底蕴之深厚。

鹤庆文庙建筑主体体现和保留了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风格,历史上最兴盛时期,从南至北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文庙月台、文庙大成殿、讲堂、尊经阁,文庙月台东西两侧有东庑、西庑、乡贤祠、名宦祠,建筑区内还有莲池、石山、采芹亭等。整个建筑群规模较大,布局严谨,雄伟庄严,斗拱、彩画雕刻十分精细。在结构体系上突出了梁、檁、斗拱的直接结合,层层抬高,建筑空间更大更宏阔,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对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特色和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徐霞客游记》对鹤庆文庙进行了记载,有“文庙宏整,甲于滇中”的赞语。

遗憾的是,建国初期,受左倾思潮和天灾的冲击,鹤庆文庙建筑群遭到部分损坏。土改时期,拆毁了神龛牌位;1951年大地震,大成门、照壁、棂星门等倒毁;“文革”时期,将宝顶、脊带、匾额、木石雕等毁坏,并将棂星门位置改国营旅社,明伦堂划归县医院做职工宿舍;1996年丽江地震,乡贤祠、名宦祠东西庑毁坏。直到1987年12月,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鹤庆文庙再一次得到政府和百姓的重视。1988年政府拨款对文庙进行了局部维修,1997年以来,省、州、县各级政府投入专款近千万元,先后完成了文庙大成殿整体维修工程,大成门、棂星门、照壁、泮池等的维修工作,添建了太和元气坊、孔子像等。

经修复,鹤庆文庙建筑群基本恢复了历史原貌,从南至北还保留着大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文庙月台、文庙大成殿、讲堂、尊经阁、东庑、西庑、莲池、石山、采芹亭等,建筑结构稳定,气势雄伟。整个建筑群分布面积3万多平方米,特别是修缮后的主体建筑先师殿,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屋面,雄伟庄严,飞檐斗拱,雕龙画栋,彩画雕刻非常精美,保存了明代官式建筑的风格,是文庙建筑的杰出代表,是滇西地区规模较大的文庙建筑群之一。

鹤庆文庙承载和见证了鹤庆教育和儒家文化发展的过程,对研究鹤庆乃至云南地区的教育和儒家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今,鹤庆文庙已经成为当地人日常休闲的一个重要场所,人们轻松游览鹤庆文庙的同时,也在鹤庆那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浸润,并在那种儒家文化里得到提高和升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