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唐老师给自己订了一个健身的计划。
S:读一读
T:第一/二/三天我是这样跑的,仔细看我的运动轨迹。(3个动图)
T:结合我的跑步计划,每天绕操场跑一周,你想说什么?
S:你每天跑的周长都不同,不对呀?
T:具体哪里不对?
S:周长长度不同
T:谁还有补充
S:第一天和第二天没有跑到一周,只有第三天跑到了
T:也就是说这个一周有什么要强调的
S:从一个点开始,绕这个平面一周,回到最开始的点
T:从操场的起点,起点一定是这里吗?可以任意起点,贴边线绕一周,又回到刚才出发的起点,这样的运动轨迹才是绕操场一周
S:从运动场的起点贴边线,绕一圈,就是操场的一周。
通过生活情境引入,初步感知周长的意义,这里可以看出其实学生的学情也是:大多都知道什么事周长,只需要把周长定义的几个关键词引导出来,让学生从生活语言过渡到数学语言。
T:刚刚我们初步找了一周,我还带来了树叶和数学书,现在请你手拿出来,按照刚才一周寻找的轨迹,书空寻找数学书和树叶的一周。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的轨迹是什么样子的?
S:数学书的一周就是一个长方形;树叶的一周像一个水滴(T:就是一个不规则图形)
T:为了验证你的想象是否准确,请你拿出文件袋的学具,把它们的一周描在空白纸上,一面描一个,“把你刚才书空的轨迹用红笔留在纸上。”(巡视后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描)
T:请台上的孩子分享描的过程(提醒下面没有看的学生)
S:同学们,我是这样描的,从数学书的任意起点紧贴边线开始描,回到起点。
T:谁像他这样描的,请举手
T:刚才你们都找到了数学书的封面和树叶的一周,如果我把这一周展开,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S:可以展开拉直,就是一条线。
T:谁上来把树叶的一周剥下来,看看是不是一条线?S操作,
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什么是周长了,让周长的意义从嘴巴落实到手上,可以更直观地从物体上感受周长的存在。
T:我们从物体的表面先找到了一个封闭图形,并且把它展开,就变成了一条直直的线,你有什么数学问题想问吗?
S:这条线有多长呢?
T:也就是图形的一周是一条线,是可以找到它的长度的。
T:拿出文件袋中的工具测量长度
小组合作要求(请学生读一遍,5分钟):
1. 估计一周有多长
2. 选择一个工具测量
3. 在记录单上记下测量的结果,说一说你是怎么测量的
T:没有完成的没有关系,先欣赏一下完成的小朋友的分享。
S:我们先用直尺,量一节做标记,算了长和宽,加起来乘以2
T:为什么可以这样算?用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特点?
S: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T:关于具体计算我们以后会继续学习,
T:有没有和他们的结果有一点不一样的?(86cm)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S:工具不一样
T:但是工具的刻度是标准的,可能是什么关键原因
S/T:不同的工具操作方式不一样,尺子可以直接量,绳子要先绕一周,再用尺子量,这样的步骤可能造成误差,合理范围内是允许的。
T:我们在测量的时候,首先选择测量工具,然后按照规范的轨迹测量。
小结:刚才通过测量找到了这些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物体表面或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今天这节课研究的就是周长,那说一说周长是什么呢?
S:一周,长度
T:也就是说,要测量物体的周长,首先要找到一周,才能够测量长度。那周长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我们在二年级也学过测量,今天研究的长度和二年级的学的有什么区别。
S:二年级学的是直的,现在学的是弯的,
T:并且是首尾相连,
S:以前是测量线,现在是测量图形
观看小视频:周长的应用。
数学书:p45,第四个小绿点最后一幅图,仔细观察,把周长指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