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到某学校参加活动,了解到该校班主任是没有办公室的。班主任的办公地点就在自己的班级。每个教室后面都设有班主任的办公桌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除了自己有课外,无论是其他任课教师上课,还是自己批改作业,甚至课间,只要班主任没有其他活动,班主任就基本待在这里啦。”
“效果怎么样?”
“班级纪律都不错。”
但是这样的回答并不能真正解决我心中的疑问。“班级”作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要想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仅仅“班级纪律不错”显然远远不够。
班级教育教学行为是在教师、学生和班级环境等因素的互动中发生的。任何一方的行为、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其他因素。
班主任入班督学对班级管理确实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如班主任可以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班级情况,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相处,班级纪律可以更好等。但是除这些积极的作用外,它的消极作用是不是可能更大呢?
班主任入班督学易导致责任分散或责任转移。
课堂是任课教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任课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承担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和思想道德引领的作用。在课堂上,任课教师是唯一的责任主体。但是班主任入班督学,使得课堂的责任主任由一个变成了两个,那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就很容易因责任分散造成教育延迟或打折扣的局面。任课教师等着班主任去处理,班主任等着任课教师去处理,丧失最佳教育时机或者出现都不管现象,使教育大打折扣。
班主任往往会由责任意识更强的老师担任。班主任入班督学,对于课堂上学生的不当言行、不良习惯等,强烈的责任意识很容易让班主任直接插手,进行教育引导。这样任课教师的教育管理责任就转移到了班主任身上,不光增加了班主任的负担,而且有可能造成任课教师只管教不管管的局面。
“监视”中培养不出健全的人。
马克斯·范梅南和巴斯·莱维林合著的《儿童的秘密》一书中曾提出,拥有秘密能够为儿童隔离出一个完整的自我领地。有句话叫“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对于个体而言,拥有秘密是个体自我意识成长的标志。个体在拥有秘密并学习恰当处置的过程中慢慢走向独立和成熟。个体是这样,群体亦如此。班主任入班督学,学生时刻离不开班主任的视线,“班级”也时时在班主任的监控之中。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班级群体,对于班主任而言都成了一个透明的存在。这样的班级永远无法走向成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很难走向独立,也无法学会尊重、责任与担当。
从学校和学生长远发展考虑,“班主任入督学”还是不要的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