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婚姻育儿读书笔记
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很优秀 ——《离经叛道》读书笔记(六)

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很优秀 ——《离经叛道》读书笔记(六)

作者: 陈小汐2017 | 来源:发表于2017-10-02 09:25 被阅读229次

    研究人员发现,孩子在2到10岁之间,每隔6到9分钟,就被父母敦促改变其行为。心理学家总结,这就相当于孩子每天都要学50项纪律,而每年就有15000种。

    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教育孩子行为,是让很多80后家长头疼的事情。80后这一代,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多是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实行的是打击式教育。现在,80后也成为人父母了,他们决心绝不像自己父母那样对待自己,但是因为大多数没有经历过好的教育范本,即使是抱着改变的心,很多时候也无从下手。

    这本书的第6章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这一章节主要讲了三方面内容:

    如何正确跟孩子沟通

    如何正确地表扬孩子

    家长并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如何跟孩子沟通,告别咆哮

    在规范孩子行为时,很多人在教育孩子时会用“你应该”“那样不对”之类的词汇,孩子要么是听一会话,一会就又“犯”了;要么就是产生逆反心理,跟你对着干。作者对比了两类父母,给出了建议:

    对孩子进行解释

    解释是一种理性的教育方式,指的是对各种规则、要求,不是强行地灌输,而是通过论证、解释、建议的方式,进行规劝。这向孩子传达出一种尊重,意味着他们相信,如果孩子们对某事有更好的理解,或者知道更多,就不会做出不恰当的行为,这是一种对孩子们的尊重,表明他们相信听众的能力能够改善并取得进步。

    而如果父母通过大吼或者威胁惩罚来强制执行规则,孩子就会抗拒。如果家长制定这些规则的同时,也清晰理性地说明为何这些规则十分重要,孩子就不太会“听不进去”甚至“对着干”,因为他们内心已经接受了这些规则。

    研究发现,创新者的突出特点是,他们的父母在执行规则时会加以解释,他们会列出行为准则,并根据一系列是非观原则,解释这些准则是以什么为基础(比如道德、尊重、毅力等等)。

    此外,在教育孩子当中,他们不会设置太多的框架,他们“抓大放小”,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品质道德上,给孩子自主选择价值观的自由。

    解释时, 强调给别人带来的后果

    在解释为什么某种行为是不恰当的时候,有的父母侧重于强调遵守某项规则是为自己着想,但理性的父母则鼓励孩子去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带来的影响。

    强调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引导孩子关注个人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从而引起孩子对社会道德的了解,引发对他人的同情心,建立内疚感,这些基本的道德情感,激发他们纠正错误,并在未来表现得更好。

    强调给别人带来的后果,对成人也有同样的影响作用。为了鼓励医生和护士在医院更频繁的洗手,医院把洗手台上面的标语,由原来的“勤洗手可以防止你感染疾病”,换成了“勤洗手可以防止你的病人感染疾病”。仅仅是将“你”换成“你的病人”,就使得医疗专业人员洗手的频率增加了10%,也多使用了45%的肥皂和洗手液。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解释规范孩子行为:

    作者的两个女儿喜欢家里奔跑打闹,使还在爬的小儿子处于危险当中。他已经七次告诉她们不许跑了,但是没有任何效果。于是,他改变了策略,解释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作者:XX(女儿的名字),我知道我为什么让你们不要跑吗?

    女儿:因为我们可能会让弟弟受伤。

    作者:你想让它受伤吗?

    女儿:不!

    于是,作者宣布了一个新的规则:在家里不准乱跑,让女儿自己负责执行规则,她们立即停止了奔跑。

    但是问题来了,几天之后,女儿们又开始在家里乱跑了。于是,作者在上次对话的基础上,附加明确的原则,弟弟在地上爬的时候不准跑。

    这样一来,“在家不乱跑”成为了女儿们接受并遵守的规则。

    如何表扬孩子

    表扬分为行为表扬人格表扬,作者推崇人格表扬。

    行为表扬是指,孩子做了一件好的事情,就他们这样称赞:“你刚帮助了同学,做得特别好。”

    人格表扬则是:你刚帮助了同学,你是一个非常善良并且乐于助人的人。

    受到人格表扬的孩子,能够真正强化他的这种行为,变得更加乐于助人。这是因为,当我们的人格受到表扬时,我们就会内化它,使其成为我们身份的一部分,并开始形成“作为有道德的人”更加统一的自我概念。

    对于非常年幼的孩子,赞美人格也可以产生瞬间的影响。据研究,3到6岁的儿童被要求成为帮手,而不是带来帮助时,他们收拾积木玩具可能性会提高22%到29%。虽然他们的性格还远未形成,但是他们也希望获得身份认同。

    人格赞美,对于成人也是有效的。“请不要成为一个骗子”,而不是“请不要欺骗”,对成人的约束效果更好。这是因为当别人让你“不要欺骗”时,你仍然可以自欺欺人地,将欺骗与自己的道德分隔,认为“虽然我骗了XX,但我是一个好人。但“不要成为一个骗子”就没法自我欺骗了,因为骗子是一种身份,它唤起了自我意识,引发恰当性逻辑:我是什么样的人。

    但是,人格赞美也是有边界的。赞美人格会使孩子觉得“我是一个好人,所以我不会做坏事,我做的事情不是坏事。”因此执行向上文所提到的纪律是非常重要的,它激发孩子形成明确的道德标准和情感,使他们没有动力做不良的行为。

    人格赞美+纪律,使孩子作出好的行为。

    另外,作者还给了我们一个小彩蛋:人格赞美对于提高执行力效果更好。

    通常情况下,在做事情之前,我们会采用结果型逻辑进行思考:我要做XX事情。采用结果型逻辑,我们很容易找各种借口,不到时机啦,一会再做啦,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恰当型逻辑更有利于提高执行力。恰当性逻辑是:像我这样的人会怎么做?采用恰当性逻辑,让我们摆脱束缚,我们做事不是因为别人都这样做,也不是应该别人希望我们做,而是向内看自己的特性,你的决定立足于你是谁——或者你想成为谁。

    此外,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喜欢表扬自己的孩子:“真聪明”、“真棒”,这其实是不可取的。

    表扬孩子聪明时,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会形成固定的看法,从而导致他们在失败时轻易放弃:“一定是我不够聪明,那我怎么都不会成功的,干脆不做了。”

    更好的方法是:表扬孩子努力。这样他们盾到自己的能力是具有可塑性的,就会坚持克服障碍。

    家长并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时候,孩子就是以家长为榜样进行学习的。在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虽然家长的榜样作用很重要,但是家长并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为了鼓励孩子形成强大的价值观,让他成为他自己,家长必须有效地限制自己的影响力

    孩子小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向他们介绍不同类型的榜样,以提升孩子的志向。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合适的导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很容易的途径找到——伟人和名人的自传和传记

    此外,虚构的人物也可能会成为孩子更好的榜样。长大后许多做出成就的人,发现他们在自己最喜欢的故事中找到了第一个榜样,这些故事中的主角往往在追求独特成就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和品质。比如扎克 伯格偏爱《安德的游戏》——讲述的是一群孩子拯救地球,以免受到外来的攻击;马云提到他小时候最喜欢的书是阿里巴巴和40大盗,这是一本关于一个樵夫主动改变自己命运的书。有研究显示,如果儿童故事强调原创性,成就下一代的创新者就会更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很优秀 ——《离经叛道》读书笔记(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yz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