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7月7日发生“七七事变”,日军攻占北平、天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组成了西南联大的前身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开学一个月后,随后由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师生们于是在1938年2月搬迁入云南,同年4月2日,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正式开课。1946年5月4日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 各校迁回原址。
从1938年2月到1946年5月,在短短的8年间,却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有2位诺贝尔获奖者,10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学者。这个传奇,不仅得益于师资力量,更重要是西南联大的学术氛围。

毕业于西南联大的何兆武先生,在回忆当年学习的时光说:“人才永远都有,每个时代、每个国家不会差太多,问题是给不给他以自由发展的条件。我以为,一个所谓的好体制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允许人的自由。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当然,绝对的自由是不可能的。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就会侵犯别人。”
他还说,当年生活最美好的就是自由,无论干什么都凭自己的兴趣,看什么、听什么、想什么,都没有人干涉,更没有思想教育。
他讲述了杨振宁与黄昆的一段对话:黄昆问:爱因斯坦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你看到了没有?杨振宁说看了,黄昆又问以为如何,杨振宁把手一摆,一副很不屑的样子,说:“毫无创新,是老糊涂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