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我使用了标题党。今天我想说的是*思维模式*。
实验表明,在考试之前,如果跟学生说,我相信你们都是诚实的人—— 给学生贴个“诚实的人”的标签,考试作弊的比率就会显著下降。
以前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的“不转不是中国人”,也是这个意思。
不管是给学生贴上个“诚实的人”的标签还是让我们产生“中国人”的认同感,根本是都是为了博取认同感,一旦激发了认同感,做事就是自动的: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肯定要做这样的事儿。
一、两种思维模式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提到了“思维模式”理论,一个叫“成长思维模式”,一个叫“固定思维模式”。成长思维模式相信人通过努力可以成长—— 德维克的研究发现有这样思维模式的人真的容易成长。固定思维模式则认为人是什么人就是什么人,行就行不行就不行,而结果是他们真的不容易成长。德维克的理论可不是一家之言,现在已经被研究者反复验证,确实有效。
认同感,恰恰就是固定思维模式。
二、贴标签如何影响性格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自己的性格总是不满意,外向的想更深刻些,内向希望更加头脑更开庭些。但是性格是想改就能改的吗?
美国的南方卫理公会大学有个实验,受试者要选择两个任务,来训练自己的性格,比如,如果想做一个更外向的人,那这个任务可能是在超市里主动跟服务员打招呼,更难的任务则是在一个集体活动中,能不能主动站出来,担任一个领导角色。
研究发现,这些任务的难度并不怎么重要,真正重要发的是*是不是*完成了这些任务。
实验结果是那些做到了每周完成两个任务的人,几周下来再做性格测试,发现的确有改善。这是一个好消息,说明人真的可以主动改变自己。
坏消息是,如果要宣称改善性格,但是没有完成那些任务,那么性格不但没有任何改善,还往相反的方向走。
研究者推测,也许是因为这些人自己也对自己很失望,士气受到打击,做性格评估时更没有信息。
结论:对外宣称要改善性格,相当于给自己贴了个标签,但是关键不是贴标签,而在于之后能否做到,能做到,这个标签就是真的,没做到,还不如不贴。
三、贴标签之于孩子
纽约大学做了一个研究,考察“贴标签”对孩子社交行为的影响。研究者将五岁的孩子分成了两组。
第一组,研究者用语言暗示他们做一个爱帮助别人的;
第二组,研究者鼓励孩子去做一件事。这两种说法的区别是一个是做什么人,一个是做什么事。
认同感有用吗?研究表明,如果任务非常简单,比如,地上掉支铅笔,让孩子把铅笔捡起来,那么爱帮助人的那组更容易做,但是如果事情很难,比如“让孩子反正个玩具收好,可是那个玩具散架了,孩子一碰就坏”,孩子经历了挫折。结果反而搞砸了,经历了同样的挫败后,反而是做事组的孩子更容易尝试。
同样是做练习题,研究者夸一些孩子“聪明”,另一些孩子“努力”,给他们临时建立一个固定或者成长思维模式,接下来如果是面对简单的题目,聪明组的孩子的确更愿意回答,但是面对难题的时候,聪明组的孩子就不愿意做了,因为他担心难题会证明他不聪明,会崩塌了他的人设。
这又让我想到了我自己作为律师的专业化历程。先是给自己贴上一个明确的标签,我是专门做婚姻家事的律师。有了这样的标签之后,从自己的角度上来说,自己要主动去做这方面的研究,主动写文章,主动使自己的各项对内对外的能力符合这个标签。从外界的角度上来说,普遍认为我做这方面的业务更专业,有很多业务和资源往我这边靠拢。自身的力量加外部的力量就会使自己越来越专业。
由此得到:
1.成人的世界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是否适合;
2.我们主动选择给自己贴个标签,使自己符合这一人设。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主动给别人贴标签,使这个人做事的方向符合我们的预期。
3.教育孩子中,与其夸他聪明,不如夸他努力。
4.坚实的认同感得有自信作为基础。自信不是来自别人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或者自己想做什么人—— 自信来自一次一次把事情做成。
以上文章是整理+总结+个人感想,原稿是万维纲在得到中开设的《精英日课第三季》,原文更加精彩,为了符合我的使用,已经被我改的面目全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