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报社的主编,下班后疲惫、痛苦地回到家里,躺在沙发上。妻子问:“你脸色苍白,怎么了?”
丈夫说:“白天工作时,我那个家里很有钱的同学,小普,来编辑部找我,非让我给他发表一下他写的一首情诗,那诗大概是写给上学时我们班班花的,过两天是她生日。”
“你发吗?”
“我委婉拒绝了,我看了一下,写得太差了,发出去我们报社会挨骂的。可是小普折腾了我两个小时,又是冷嘲热讽,又是威逼利诱,唉!终于回到家了,亲爱的,你是唯一理解和同情我的人!”
妻子想看看那人写的诗。丈夫背了几句。妻子说:“写得很好呀!”
丈夫说:“你不懂,你不懂诗。”
“你要说小说,我真不懂,但诗还是懂一点的,‘透过烟雾,出火焰般的笑容’,多感人啊!”妻子继续说,“你就是嫉妒人家有钱,而且追你们曾经的女神。”
丈夫痛苦地摇摇头,起身出了家门,他心想:走遍天下也要找个地方,好让我这受了侮辱的感情松动一下......他想喝一通酒。
这是契诃夫短篇小说《唉,女人啊,女人!》的主要情节。
作者并没有指出,主人公是否嫉妒那位写诗的朋友。“是”或者“否”都有其合理性,都可以作为假设进行推理。但是同时,“是否嫉妒”也是无关紧要的,就像我们的生活,大多是非对错是说不清的。而作者更想表现的是:一个普通人在繁重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真正的理解,然后借酒浇愁。
人与人不可能完全理解。阻碍人相互理解的有两点:一是“自我意识”,二是“认知盲点”。
小说中的三个人物,都存在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丈夫潜在的嫉妒,妻子潜在的嫉妒,小普过于强调自己而无视主人公的人格。
同样,毫无疑问,他们之间彼此的认知盲点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对于那首诗,每个人有不同的解读,是“好”还是“坏,无法形成共识;第二,其他人没有体会到主人公一天工作的辛劳。”
或许,正如我们也经常遇到的类似情况一样,如果你爱那个人,就适当包容一下他的“认知盲点”,也宽容一下他的“自我意识”,最起码能阻止此人逃离现实、奔向酒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