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情绪失控或失去理智,其实就是指一个人在某一个时刻,没法进行思考或不能进入思考的状态。如果说,情绪失控是每个人的敌人,那么针对这个敌人,可以一招制敌的大杀招就是思考。
在说清楚这个结论及其原因之前,请先允许我讲述一个自己亲眼所见并深有感触的小故事。
有一次,在一个公园里看见一个小孩子在玩耍时不小心碰到一个石凳,然后就痛的哇哇大哭。这个时候妈妈走过来了,看了看小孩并没什么大碍,就问小孩,你那样使劲碰了一下小石凳,那小石凳会不会疼呢?小孩子边哭边说,小石凳也可能会疼的。但在说话的时候,哭声显然已经止住了一半。然后,妈妈又说,你看小石凳是动不了的,是你不小心撞到它的。这件事我们好像不能怪小石凳的,而要怪你不小心撞了小石凳。如果你觉得小石凳也会痛的话,那你要不要给小石凳道个歉呢?孩子说,那我是应该给它道个歉的。然后,小孩子就摸着小石凳说,对不起小石凳,我下次玩的时候一定会小心的,一定不会再去撞你了。而这个时候小孩子的哭声已经彻底没有了。
我在惊叹于这位妈妈的教子有方时,更是对一些问题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一个因疼痛而哇哇大哭,情绪失控的孩子,是什么魔力让他的情绪能瞬间得到平抚的呢?这个时候在我脑子蹦出来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思考”,以及一个当时来的有点武断的结论,人一思考情绪就会得到平抚。一个人失去理智、情绪失控,根本上只是因为在失去理智和情绪失控的当下,他或她不能进入思考状态。从这种意义上讲,思考或者说进入思考状态,就是失去理智和情绪失控的最大救星,或者说是对失去理智和情绪失控这种状况能够一招制敌的最大杀招。
那么这个结论的理论基础在哪里呢?其实也很简单的,就在于人的大脑功能区的基本划分上。人的大脑功能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主管情绪的杏仁核和主管思考的脑皮层。具体是怎么分出来的呢?据说是通过在大脑不同状态下做的CT扫描得出这一区分的,即当大脑处于情绪状态时,杏仁核就会很活跃,相应地,脑皮层就会很平静。相反,当大脑处于思考状态时,脑皮层就会很活跃,而杏仁核则会相对平静。也就是说,人的意识或者说注意力在同一时刻只可能聚焦在主管情绪的杏仁核和主管思考的脑皮层两者之一上。这一点也很容易理解,因为正常情况下,人的意识或者说注意力就更趋向于聚焦一处,除非刻意让其分散于两处。
主管情绪的杏仁核应该是所有动物共有的一个脑部区域,所以,几乎所有动物都会有喜怒哀乐的不同情绪。但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则主要就在于,人类在几十万年的进化中逐渐发展出来了一个灰质层相对较厚,功能相对较全的大脑皮层,而其他动物则基本上没有发展出或发展好大脑皮层这个东西。所以人一旦失去理智、情绪失控,其实只是进入了原始的动物状态。好在人是有一个发展较好、功能较全的大脑皮层的,所以,只要想办法使自己的意识和注意力从杏仁核转移到脑皮层,失去理智和情绪失控的问题就会瞬间被化解的。那么如何实现快速转移,如何能将一个人的意识和注意力从危险区拉回到安全区呢?或者说,在失去理智和情绪失控的当下,让一个人进入思考的切入点应该在哪?上哪里去找那个可以思考,可以让人进入思考状态的切入点呢?
其实前文提到的那个小故事,就已经给了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指导。那就是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思考自己错在哪里了,哪里做的不对,以及如何因自己的错误向别人做一个诚恳的道歉。而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就是一个最容易让人进入思考状态,即最容易将意识和注意力从杏仁核转到到脑皮层的办法。另一方面,从自己身上找问题通常也是应对当下现实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所谓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其实说的就是,凡事都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罪己而非罪人的道理。而这个道理不但是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也是我们个人应对人生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个人在他非常生气或出离愤怒的时候,如果能反躬自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并试着诚恳地向使自己生气或愤怒的人做出道歉,那就是他消气消灾的最好办法。而反过来,如果找不出自己的错处和不是,只能看到别人的错,那就不可能让自己消气,而只会让自己更生气、更愤怒。也就是说,凡是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找原因的,问题就很容易迎刃而解;凡是找别人问题与原因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而当问题越来越多时,不失去理智,不情绪失控,几乎就会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虽有说,人一思考,上帝就会发笑。但我更愿意把上帝的这种发笑理解为上帝的微笑,因为既使是造物的上帝应该也不愿意看到,他的这些“造物”们生气发怒的样子。所以我更愿意相信,人一思考,上帝就会微笑;人一发怒,上帝就会皱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