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贴标签”效应?
心理学上有个“贴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贴上一种标签后,他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的内容相一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兵力不足,决定让关押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由于犯人不具备作战能力,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进行战前训练和动员。
心理学家没有对他们进行说教,而是让他们按照给定的模板,每周给亲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就是如何服从指挥、如何勇敢作战等。
结果奇迹发生了,这批犯人上到战场,服从指挥、勇敢拼搏,立了大功。
写信的过程就是强化心理标签的过程,他们不断给自己贴标签,最后就真的成了这种人。
你孩子脑袋上贴的是什么负面标签?
美国有一位老师曾做过一个关于“贴标签”的实验:他把孩子们以蓝眼睛和棕眼睛分为两组。
第一天,他宣称“棕眼睛的孩子聪明,而蓝眼睛的孩子是愚蠢的。”他规定,两组孩子不能在一起结伴而行,并且让棕眼睛的孩子享受更好的待遇。
一天下来,大多数蓝眼睛的孩子自我意识都发生了变化,都认为自己就是愚蠢的小孩。而棕眼睛的孩子却认为自己拥有着天生的优越感。
然而第二天,他调换了自己的说法,同样的,将各种待遇也都调换一遍。结果一天下来,棕眼睛的孩子感到无比沮丧和自卑,而蓝眼睛孩子却心情愉悦,并且觉得自己很优秀。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自我印象管理就会让自己的行为和所贴的标签一致,这就是“标签效应”。
而对于思想还未成熟的孩子来说,一旦给孩子贴上了负面标签,就是无形之中给孩子关上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我的孩子慢热,我的孩子调皮,我的孩子内向,我的孩子害羞…我经常听到有爸爸妈妈这样形容他们的孩子。
每当这个时候,我便会提醒他们,不要给孩子贴上这样的负面标签。因为一旦给孩子们贴上这样的标签,家长们就会觉得,我孩子就是这样的,然后把孩子所有的行为和结果都归结于这个负面标签上。其实这是错误的。孩子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作为大人的我们,首先是需要先去理解孩子们的行为,而不是去下定义,或者批判甚至是指责的。否则孩子的行为只会越来越糟糕,家长也只会变本加厉的指责,希望孩子会改变。结果双方都陷入恶性循环,拔都拔不出来。其次是就事论事,避免负面词汇和谩骂。负面词汇和谩骂只是在发泄你自己的情绪,不解决任何问题。最后请站在孩子的角度,不要以说教的形式去跟孩子沟通。只有当大人理解孩子的行为,以及了解产生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积极跟孩子平等沟通,才有可能改变结果,才有可能让结果变好。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肯定和尊重--李嫣,那个骨子里透出来的自信美的女孩!
父母都是天王巨星的她,出生的时候因为是兔唇,备受关注。在一次采访中,王菲曾经说到:我就把她当成正常的小孩。我觉得她很美,很漂亮,一点都没有问题。她也会因此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李嫣就这样在肯定中慢慢地成长。李亚鹏疼爱女儿,却从不娇惯她。一副《熊猫与小鸟》拍出了一百万港币的天价,因为李嫣,才有了“嫣然天使基金”。上万人在基金会的帮助,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李亚鹏说过“上帝给了你伤痕,我要让这伤痕成为你的荣耀”!
标签的力量!
负面标签毁掉孩子一生。正面标签给孩子带来巨大的鼓舞和影响。
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思考能力的大人,要通过一种“羞辱”和“打击”的方式,去纠正一个孩子“错误的行为”?这难道不是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吗?所以现在开始,请我们的爸爸妈妈们,不再用这种方式和孩子沟通和交流,甚至是说教了,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