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圆觉章重点提示
第五节 圆觉章实修参考
第四节 圆觉章重点提示
圆觉章是针对中上渐根、中下渐根、下下钝根安住道场修习三观法门,逐步实现证入大圆觉,佛陀再次作了开示,也可以说是对前面所讲渐次法门的一个总结性教授。
虽然是分成三种根性,但本章其实主要还是侧重于为尚未悟净圆觉的中下渐根而设,这从佛陀并未要求具有悟净圆觉基础,而是首先就说“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即可明了。道场修习为何不包含上上利根、中上圆根呢?因为这两种根机并不存在渐次的问题,当然,娑婆世界里这类根机是极为罕见的。
而且,本章最主要的是为了那些真心要想发愿修行圆觉法门,但是还尚未开悟「净圆觉心」的人,进行再次方便教授,故而虽然仍是从基本三观入手,但含义与威德章、辩音章中还是有所不同的,这也是前面笔者说法门相同修证却会因人而异的原因,圆人修渐法,渐法亦成顿门,钝根修利法,利法亦成钝门。

本章重点主要是“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和“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两段。
圆觉菩萨提出的两个问题,主要是围绕着还没有“悟净圆觉”的众生,该如何实修。第一个问题是,圆觉大乘与生缘二乘戒律有别,应如何建立圆觉道场和夏安居修习圆觉法门;第二个问题是,对于三种清净观法,未悟众生最初具体从何处下手起修?
佛陀的回答则首先讲解了长、中、短三期的安居方法,随后就中上渐根、中下渐根如何分别修证寂止、胜观、止观不二三种观法,教授了具体下手的方便和境界印证,此处也可视为对前面威德章、辩音章中三观根本修法的再一次补充说明。在讲解境界相时,特别强调了千万不要执著境界,与大圆觉法义不相符的任何显现,都不出四相、四病的歧途,所以不必取著。
本章还专门以“安居发愿文”的形式讲解了清净菩萨之实相皈依、发心以及闭关住止,这对于如何依止大圆觉来皈依发心修行,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佛陀讲解了中上圆根如何遍修三观,所谓中上圆根,实际上就已经接近是中上利根了,如普贤章所授即知。因其能圆融三种观法全面精进修习,所以能为“圆”,又因其无需次第证入圆觉,所以实际仍属“利”。

在本章中,佛陀指出下下钝根根性迟钝的原因在于往昔业障的蒙蔽,所以先要忏罪积资,灭除罪业障碍,培养二种资粮,然后断除分别心习气,随选随修任一观法,或交替,或轮修,多种方式,“渐次求证”,终将解脱证悟圆觉。
为了进一步理解三观境界相,就其体相佛陀运用了一个比喻“犹如目睹所受用物。”来说明,最后总结为“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章之后将是本书的下篇,是以贤善首菩萨为主的流通章开示。
第五节 圆觉章实修参考

经教:关于所谓钝根,地藏菩萨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说:
“若人虽学如是信解,而善根业薄,未能进趣,诸恶烦恼不得渐伏;其心疑怯,畏堕三恶道、生八难处;畏不常值佛菩萨等,不得供养听受正法;畏菩提行难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种种障碍等者,应于一切时、一切处,常勤诵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长,其意猛利。当观我法身,及一切诸佛法身,与己自身,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是可归依。又复观察己身心相,无常、苦、无我、不净,如幻如化,是可厌离。若能修学如是观者,速得增长净信之心,所有诸障渐渐损减。何以故?此人名为学习闻我名者,亦能学习闻十方诸佛名者;名为学至心礼拜供养我者,亦能学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者;名为学闻大乘深经者;名为学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者;名为学受持读诵大乘深经者;名为学远离邪见,于深正义中不堕谤者;名为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学信解者;名为能除诸罪障者;名为当得无量功德聚者。此人舍身,终不堕恶道、八难之处,还闻正法,习信修行,亦能随愿往生他方净佛国土。”
“复次,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获不退。当知如上一心系念思惟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业最胜。所谓勤修习者,渐渐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以能得闻我名字故,亦能得闻十方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礼拜供养我故,亦能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故;以能得闻大乘深经故;能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故;能受持读诵大乘深经故;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远离诽谤,得正见心,能信解故;决定除灭诸罪障故;现证无量功德聚故。所以者何?谓无分别菩提心,寂静智现,起发方便业种种愿行故;能闻我名者,谓得决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若杂乱垢心,虽复称诵我之名字,而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如是杂乱垢心,随其所修一切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从这段开示中我们就能明白,于世谛的显现中,娑婆众生多以下下钝根为主,结合我们自身的修行经历来看,也是呈现这种情况的居多,所以在经教中也相应的安立了众多加行法,诸如礼佛、拜忏、供养、诵经、持号、念咒等等,此类相关的法门都可以起到忏罪积资的作用,切不可忽视。
因为顿根自解脱道的上上利根、中上圆根仅为名言上的根性安立,实质上并不存在顿渐之说,故此初机多呈现为直接从理观入手→慧→定、戒→一相三昧;而渐根对治道的中上渐根、中下渐根以及下下钝根,则初机多呈现为间接从事修入手→戒→定→慧→一行三昧。此二差异也仅是从现象上的显现而已,究竟而言,圆觉本性并无二元分别。

读者看到此处文字切勿不以为然,自认根性天资高敏,一言顿悟圆觉,平素中,笔者多有偶闻自诩“已经开悟”、“随时能知道自己起心动念”者......
殊不知文字般若岂能等同观照般若,更不能代表实相般若,“随时能知道自己起心动念”仍只是能所未亡的识心用事而已,即大手印中“唯寻动静”的加行法,而圆觉作为真心安立,正如马鸣菩萨所说: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 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

从名言角度,圆觉则具有几个显著特征:第一,圆觉的本体是远离二元对待的空性;第二,因本体并非一无所有的顽空,故此圆觉的自性是具有无尽的智慧觉照潜能的;第三,因空性和明性是能所一如远离散乱昏掉的状态,故此圆觉的性能作用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生灭相,具有恒常的普遍性;第四,因圆觉是众生本具、非修而成、生佛平等的,故此才能确信万法一心具足,本起因地就是大圆觉。注意!“法界唯心”的“心”不是指凡夫“识心”,而是“圆觉心”。从以上几点来看,如果您所经历的“圆觉体验”,符合了以上的“标准”,此时才可以说真正初步尝到了“真心”的醍醐滋味,即超越了文字般若,进入了观照般若甚至实相般若阶段。

那么如何确信自己已经悟净圆觉,乃至见道呢?其实除了善知识的认证之外,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如果我们修学了本经的文殊章和普贤章内容后,并没有像六祖大师一样明心见性,乃至呈现见道位的百八功德,发起意生身,行持如幻三昧,甚至于瞬间于百刹土示现百佛成道(真正太阳岂无光热?!),这已表明我们并非如来种姓、菩萨再来,而应遵循渐根“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之道,乃至于久久不能理悟时,则必属下下钝根的凡夫乃至外道种姓无疑,需从忏罪积资的加行道脚踏实地修起为妙。
当然,也不能将根性执实,从二十五定轮的交替互修“模式”,即可得知,种姓、根性只是暂时的名言安立,具体修行中,其呈现是极其复杂的,几乎所有行人都是呈现出阶段性的种姓、根性特征,由此修行法门也变得多种多样化,并非一成不变,同时,本经的精髓之处在于,无论是谁,如果您能“悟净圆觉”并致力于精进实修圆觉法门,您就是本经的圆顿根机,您就已经具有最殊胜的发心,最正确的精进,最圆融的禅修,最无上的智慧!于此读者可结合实践自行玩味。

宗门:禅宗对于利根众生是以安住业障实相而修,钝根类众生,则多是采用诸如“默照禅”来引导,或者借用话头禅、参公案等方便法门,当然也有一些是结合净土宗念佛法门等等方式来净障集资的,恕不一一例举。

密乘:佛陀在本章中讲解了下下钝根如何互修三观,此种类型多为“外道”种姓,是业障深重的凡夫从点滴基础开始所修法门,也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入门类型。末法时代群魔乱舞,我辈有情几乎都有可能或多或少的接受邪知邪见,同时又因历劫习气暗蔽,以此导致愚钝不悟修途曲折也属正常现象。最为著名的突出例子就是金刚乘中密勒日巴大师,即属此类根机。密勒日巴大师最初是一个用邪法咒杀了三十多人的外道,因惧怕堕入地狱而入佛门寻求护佑和忏悔,最初曾经闻修包括大圆满在内的甚深密法,但是却因罪重根钝,无法悟入,后在上师善巧施教下,经忏罪积资、无数苦行、互修多法,终于证悟大手印圆满佛果,堪为下下钝根渐次修证成佛的千古榜样。

另外,甚至大乘中伟大的龙树菩萨,也是化现为此一类型,由邪法外道而入内道,具体情节恕不详述,请自查阅。
密法之中,作为资粮道的方便法门十分丰富多样,诸如加行法中金刚萨埵百字明、蔓扎供、大礼拜等等,不胜枚举,有志于此的道友可依止一位具相的善知识,求得传承后再行起修。

(未完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