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是和赵普、寇准齐名的北宋初年三大名臣之一。
张咏小时候家里穷,除了不读书,练武、下棋、喝酒这些事都干,玩得特溜,是个捣蛋孩子。十九岁明白事了,“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觉得读书当官才是正道。三十五岁考中进士,派到湖北省崇阳县当知县。
当时,崇阳县老百姓经济来源主要靠种茶,小日子过得还不歪。
张咏说,茶叶利润太大,朝廷计划实行“榷茶”制,茶叶由政府专卖,早点换个挣钱的门路吧。
张咏说了算,定了干,命令全县把茶树拔掉,改种桑树,改也得改,不改也得改,没有商量的余地。
老百姓开始骂天骂地骂张咏,怎么来这个么知县,我们种茶是熟门熟路,有技术有市场有钱赚,非得让我们种桑树,两眼一抹黑,还得从头学。命苦不能怨政府,不怨政府怨张咏。这叫什么事儿!
后来,朝廷要用茶叶和少数民族换战马,重启“榷茶”制度,对茶叶的生产和经营实行统一管理。但是收购茶叶的价格太低,收的税又太重,贪官污吏中间再敲诈勒索,茶农的幸福生活算是到头了。
其他县的老百姓被弄了个措手不及,晕头转向,一下子还想不明白应该干啥。而崇阳县的桑树已经长成,养蚕织绢形成规模,每年产量达到百万匹。
这时,张咏已经调离崇阳。得到实惠的老百姓自发集资修庙,纪念这位大宋好知县。
宁背骂名,也要造福百姓,这才是“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
![](https://img.haomeiwen.com/i29069260/3d38ad10579f6b9f.jpg)
【原文】张忠定知崇阳县,民以茶为业。公曰:“茶利厚,官将榷之,不若早自异也。”命拔茶而植桑,民以为苦。其后榷茶,他县皆失业,而崇阳之桑皆已成,为绢岁百万匹。民思公之惠,立庙报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