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乐器”为议题,可盘点初中六册教材中含有乐器名的古诗词,再补充课外带有常见乐器名的诗词,共同组成群文。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和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篇目,有一个共同的意象“笛”,就可以组成群文展开教学。
导入环节,让学生读背三首诗词,体会笛声中蕴含的情感,初步理解意象与情感的关系。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和诗人对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喟。
第二个环节,用图文形式展示课内外多句带乐器名的诗句,让学生联读识乐器。“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轩车人已散,箫管凤初来”“朱丝误落青囊里,犹是箜篌第几弦”“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等诗句,描写的都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乐器,让学生集中了解,感受民族乐器的魅力。
第三个环节,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梳理教材古诗文中出现的乐器,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等,看看这些乐器分别用在什么场合,结合整首诗的内容分析这些乐器在诗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这些乐器在古诗词里起到了渲染氛围、烘托心情、衬托人物等作用。“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写出了喜庆的氛围;“萧鼓”追随,写出了一派祥和喜悦、民风淳朴的乡村景象;古寺空灵的“钟磬”音在万籁俱寂时回荡,构成静谧祥和的氛围,体现了诗人的淡泊情怀;战士们在苦寒的夜里偃旗息鼓前进,“鼓”声不起写出了战事的紧急和战斗的惨烈,以及将士们永不言败的斗志;响亮的喇叭、唢呐声,专为“官船”抬高身价,活画出明朝中后期宦官在运河沿岸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社会现实。教学中要让学生抓住这几个意象来体会情感,感受诗句的手法之妙及这些乐器背后的文化。
在前面几个环节从宏观上认识了乐器这类意象及其在诗中的作用后,第四个环节重点关注一种特殊的乐器——塞外乐器。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中的“芦管”,“羌管悠悠霜满地”中的“羌管”、“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五十弦”、“胡琴琵琶与羌笛”等,都是北方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乐器,常常出现在边塞诗词里,不仅是边塞奇丽景象中的一景,也是诗人用来渲染、烘托氛围的意象。塞外乐器的声音极易引发将士对敌人的仇恨、对胜利的渴望以及背井离乡的思乡之苦等。以这三首诗词为例,探究“为什么古诗词里很多乐器都姓‘胡’”,引发学生对唐、宋等朝代政治、历史和文化的关注,深入了解乐器的文化内涵。
此外,还可以将辛弃疾《送剑与傅岩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陆游《金错刀行》《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等古诗词组成“兵器”意象群文,共同探讨南宋词坛英雄诗人笔下的豪情与悲壮之气;将陆游《游山西村》、李白《行路难(其一)》、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李白《客中行》、王维《少年行四首》等组成“酒”意象古诗词群文,感受美酒背后的诗人形象和不同诗作中寄托的情感;等等。从小小的意象入手进行群诗联读,带学生从一首诗走向一组诗,从一个人走向一群人,直到遇见一个时代。
网友评论